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心得体会汇总十篇下面是小编为各位收集的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心得体会汇总十篇,请大家参阅。篇一人民的获得感,实际上就是对党和政府工作实效的检验,就是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伴随着生动的改革实践,涌现了不少热词。这样词语源于实践,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成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天起,“思想汇”推出“关键词读懂这五年”专栏,从那些脍炙人口的词语入手,看看其背后的理念嬗变和理论创新,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五年之变。7月26日,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最后一集《人民的获得感》。近两年来,从中央文件到主流媒体、从理论讲堂到百姓日常,“获得感”迅速并持续成为社会大众最为关注的热词之一,也成为各项改革举措成效的最终评价标准。“获得感”作为一种对现实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方式,应该能精准反映每一个人“获得”的客观情况。“获得”是获得感的来源和根基,有了“获得”才有获得感,“获得”越多越有获得感。“获得感”就是被给予的自我满足感、成就感和愉悦感。获得与获得感之间应该具有内在统一性。但现实生活中,应然不等于实然。有了获得,未必天然产生获得感,“生在福中不知福”正说明事实与价值、客观存在与自我意识之间的距离。只有在获得的基础上强化自我意识,从事实走向价值,才能实现获得与获得感的统一,领会得失之间的合理辩证法。什么是获得获得,首先与需要相关。而需要丰富多样,层次也各有不第1页共19页同。有人需要万众瞩目的舞台,有人则需要安静地和家人柴米油盐,当然还有人需要物质和精神混杂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滋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大致不错,在满足温饱需求的基础上,较高层次的归属和爱、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上升。与需求层次相对应,人的获得也是多样、多层次的,不仅包括物质方面有形的获得,也包括精神与价值等方面无形的获得,且获得的数量和程度多样,质量和水平各异。获得,与期待有所获得的具体的人有关。有的获得,完全是个体私有性的,比如甄子丹对咏春拳的领悟、古龙对武侠心理描写的笔底微澜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的良药也许是别人的苦酒。有的获得则体现为社会群体的共享和分有。比如二孩政策,比如农村医保,它们一定会对具体个体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但不会简单地等同于每一个人的平均所得。获得,与时效有关。作为不同于物理事实的事实,既有当下的获得,也有预期性的获得。不仅仅指得到一个现成的结果,更往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谓“一直在路上,才能与神圣相逢”,说的也许就是带有阶段和过程的那种预期性获得。比如,加薪是眼前的,短期内就可得,而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则是指向未来的、预期性的获得。年终绩效奖励,可能就是一次性的获得,而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利在长远的获得。获得,还与途径和方式有关。辛勤劳动,苦干加巧干,直接获得相应成果;全社会分工协作,为他人服务的同时自我服务,可分享间接的获得,比如国土安全等公共产品。产生获得感取决于哪些因素获得感,正是对获得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是一种积极性、肯定性、正当性的评价。获得感不是个人“画饼充饥”的主观臆想、虚幻满足,更非他人恩赐的产物,而是获得这一事实及其特性的主观表达和积极反应。获得感既表现为人的物质方面需求得到实现后的满足感、安全感、享受感,也表现为精神与价值方面的尊重感、认同感与成就感;既表现为个体获得的独特感受,也呈现为社会群体共有的文化生态;既来自于当下的实实在在的受益,也出自对未来的美好预期。第2页共19页获得感作为对获得的主观认识活动,首先是一种自我感觉、主观感受,进而深化为对获得的客观肯定与价值评价,表现为主观评价与客观价值的统一。获得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被给予、被植入的结果,而是主客观多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