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篇一:《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读后感这是一本预知未来的神奇著作——代前言本来是想挑一本关于营销且出版时间距现在比较近的经典著作进行学习的,挑这本可以说是一时冲动。记得老师在课上说,这本已经出版了超过半个世纪的书居然能解释中国的很多现状,然后头脑一热回宿舍就把书给网购了。从阅读的感觉来说,这本书一点都没有让我失望。先总结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学与社会”,是关于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的原理性的讨论;第二部分是“现场研究”,是以霍桑试验和类似的现实实验进行的分析和推导。在第一部分中,梅奥主要阐述了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技术的进步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梅奥认为,技术的进步确实地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使社会从“定型型社会”逐渐转变成“适应型社会”。但其生产关系,即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却并没有跟随着相应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适应直接导致了社会关系链条的断裂,造成了社会合作的崩坏,从而给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的紊乱。而造成这种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对于社会合作效率的忽略,即对生产关系优化的忽略。其中,最明显的一点体现在教育上。根据梅奥的说法,不论哪一种形式的社会,都需要两种能力:“处理技术的能力”和“处理人事的能力”,只有两方面的能力同时重视了,社会才不会失衡。但在当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生产的大发展,使得人们一般只关注于“处理技术的能力”。因此,当时的教育培训模式(包括现在的教育模式!)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经验的获得,只重视培养学生处理技术的能力而忽略了其处理人事的能力,这就使得学生丧失了与人正常合作的能力,造成了社会的失衡。第二个观点是:自发高效的合作是影响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在“定型型社会”中,主流的经济管理思想都把人定义为“经济人”,即每个人都单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不会考虑组织和社会的利益。因此,国家需要去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利益最大化,保证国家的发展。从这个观点出发,不难得出高度法制化、计划化的集权国家才是比较合理的国家模式,这就不难解释独裁国家的出现。但是,梅奥对此提出了正式的反对。他认为,向氏族关系中那种“每一个个体成员渴望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合作,这是自发的和全心全意的”的组织关系,在社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知识程度的高低会有所差异。根据梅奥的观点,任何一个正式组织都需要考虑两个层面的问题:1、成员物质需要的满足;2、成员间合作的自发高效进行。梅奥的观点表面上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其本质上承认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强调了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第二部分,梅奥主要描述了一系列实验的情况,并对实验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第四章中,梅奥主要说明了“自我利益不是工人行动的唯一动力”的观点。在“棉纺部工人”的案例中,在福利待遇较好的情况下,工人的流动性却很高,通过单纯的金钱激励情况也没有好转。工人普遍轻视自己的工作,工作中觉得很孤寂。而在引入休息制度且将休息时间的控制权交给工人后,工人的积极性出乎意料之外地大幅上涨。梅奥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在于管理者将“孤寂”的工人个体转变成了一个社会群体,这种改变效果惊人。第五章中,梅奥说明了研究合作的重要性,同时重新强调了“现场研究”的重要意义。这章中,梅奥以“访谈实验”的内容和结果贯穿全个章节。在当时的年代,科学管理思想盛行,人们更关注的是动作的研究和管理的科学化,对团队内部的合作十分忽略。但“访谈实验”表明,访谈工作能让员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同他人更好地相处和交流,从而令工厂的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这就证明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访谈实验”要求实验组织人员通过细致的观察,以找到真正问题之所在,是“现场研究”的典型方式之一。这种观察的结果,由于其未知性,是不能通过“逻辑推导”和“理论知识”所得出的。所以,必须重视“现场研究”的价值。第六章中,梅奥主要研究了缺勤的问题。通过大量数据的详细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