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工作的教育政策分析[摘要]自主招生是高校招生多元化、对高考统招进行补充以及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手段,也是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和高校招生政策改革的必经之路。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主招生政策为例,采用教育政策的内容分析法,通过目标、对象、手段等三要素分析,论证自主招生政策的优势及未来的改进之处,以期对今后的自主招生改革起到借鉴作用。[关键词]教育政策;自主招生;内容分析学界对于教育政策的定义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教育政策大致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政策的活动主体是享有公共权威的政党、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主体;教育政策是具有政治性的;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政府的权威性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分配教育利益,它具有“价值负载”的特质;教育政策是在价值统率下的“文本”和“过程”的统一,即静态的内容与动态的过程的结合。自主招生制度是教育部为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选拔、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促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于20XX年开始开展自主招生工作,七年来在选拔标准、考核方式以及招生录取政策等方面不断改进、完善。本文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主招生政策为政策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教育政策分析,包含三个维度:价值分析、内容分析和过程分析。价值分析体现教育政策的政治性,包括教育政策本身的价值取向和以价值分析为研究工具;内容分析体现了教育政策的目的性追求和“实质理性”,属于静态性质的教育政策研究;过程分析体现了教育政策的“程序理性”,表现在政策活动全程的程序和规范。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主招生政策进行分析,解析“政策通过什么实现什么”这一实质性问题,以保证政策内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一、自主招生政策目标的确定自主招生制度要解决的问题是高考“一考定终生”和机械的“惟分数论”,解决这两个问题是对高考招生方式的一个多元化的有力补充,一方面给高校招生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其第1页共5页选拔更多适合自己人才培养目标的优质生源;另一方面,自主招生给了有创新潜质和有学科特长的学生上更好的大学的机会,同时也为中学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自主招生制度作为教育政策的一部分,其价值判断也离不开这两个标准:是否尽可能地做到机会公平和政策内容及过程与目标紧密契合,即是否有利于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二、自主招生受众群和择优原则界定纵观这七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于受众群和择优原则的认定,具有显著的受众群明晰化和择优原则具体化的特点:在资格的认定上,由最先认定的“高中阶段参加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等学科竞赛获得省级赛区二等奖及其以上者”,逐步变更为“高中阶段参加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竞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及以上者”,并且包含“在外语或财经领域有突出表现,具有特殊培养潜质,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全国创新英语大赛中获一、二等奖者”;取消了“综合成绩始终排名在年级前20%”的报考条件。突出选拔符合财经外语类高校学科要求、具有学科创新潜质的人才。通过政策变更直接影响了自主招生政策的受众群体。从资格认定的变化可以看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于自主招生的选拔目标更加清晰,受众群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合,并且对于选拔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具体化并具有针对性,这不仅有利于选拔与自己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学生,而且如此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要求将有利于遏制某些考生将自主招生当成“保险栓”,以及刻意追求五花八门的奖项来增加自己通过自主招生的可能性的行为;自主招生报考资格限定为学科特长突出和有创新潜质的人才,顺应新课程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才的任务,有利于从更深层次改变中学阶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给了更多中学生选择的机会。三、自主招生的选拔手段分析在选拔方式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直采用“材料审核+现场测试”两种方式相结合的选拔方式。在材料审核阶段注重考察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在现场测试环节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