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列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不久前,第三届全国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在厦门召开。会议由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资源建设与共享专业委员会、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协办。此次会议也是国家图书馆中、外文采编部分家,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重组后两家合办的一次重要会议。因为有了前两届会议的经验,第三届会议的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但从国家图书馆采编部分离出去的外文采编部相关人员前两届参与较少,因此第三届会议的主导权都在中图公司手里,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乐得当一回甩手掌柜。临开会的头一天,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高红发现会议室不干净,虽然是当甩手掌柜,但这毕竟是她第一次主持全国性的会议,愤怒在所难免,她随即同中图公司商议临时更换会议地点,并一一以会议通知的形式向与会代表说明,总算是有惊无险,确保了会议如期召开。不过这个小插曲也许会给举办双方今后的合作留下一点小小的阴影。会议成为了固定模式,有利亦有弊。利就不用说了,无非是复制过去的形式,让人省心,甚至参会的嘉宾都没有什么变化。弊也是显而易见的:突破的空间不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倒退。比如说,第一届会议有若干出版社参加,图书馆和出版社搭台唱戏,互通有无,对文献采访有百利而无一害,但第二届与第三届都没有出版界人士参加,倒是有几家外国出版赞助商出现在会场,显然,这几家赞助商是冲着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和中图公司去的,对全国图书馆文献采访兴趣不大。好在会议并没有因为主办方换成了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而把关注的内容转向外文文献采访,从这一点亦可以看出,全国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的品牌意识已经初步显现。第1页共5页还是那些专家这次采访工作研讨会邀请的图书馆界专家几乎都是前两届会议的专家: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刘兹恒、中国社科院图书馆馆长杨沛超、北京大学图书馆采访部主任陈体仁、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社长代根兴和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孙坦。杨沛超、孙坦分别是中图学会资源建设与共享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代根兴主要还是作为图书馆界的代表而非出版界的代表参会。他们都是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在文献采访领域非常知名的专家、教授。刘兹恒偏理论研究,陈体仁偏实践工作,孙坦偏数字资源采访,代根兴则跨图书馆和出版社两个领域。这些专家组成了会议论文集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同时作为大会发言嘉宾和分会场的主持人。应该说,是他们的辛勤工作给会议的质量提供了保障。刘兹恒比较感性,充满激情。他所在的分会场,其实是XX省图书馆党委书记谢水顺主持,但刘兹恒当仁不让,甚至有点喧宾夺主,把主持的重任给揽下来了,而谢水顺则是求之不得,乐得清闲。在刘老师的带领下,该分会场热闹非凡、座无虚席,会议结束好久,刘老师还被代表们团团围住。记者与刘老师非常熟,深知刘老师的演讲功底,能连续发言五六个小时以上,所以应付半天的会议简直是易如反掌。听刘老师讲话很过瘾,但千万别单独跟刘老师谈话,因为他很少给你结束的机会,甚至是发言的机会,你老老实实地听着,没办法偷懒,一般人的精力还真扛不住。陈体仁比较理性,话比较少,他主持的分会场很安静,基本上是中图公司图书文献事业部经理卢茉莉和国图外文采编部的几位年轻员工在进行业务交流,陈老师根本插不进去什么话。代根兴主持的分会场,代表们更感兴趣的是他现在出版社社长的身份。从主持的角度来说,他很好地调动了代表们的积极性,毕竟他也是大学老师出身。孙坦是不折不扣的大忙人,在研讨会的第一天上午发完言就匆匆往回赶了。作为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最年轻的副馆长,第2页共5页他承受的压力与重担可想而知。这么多专家莅临厦门,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萧德洪和XX市图书馆馆长林丽萍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分别邀请刘兹恒和杨沛超去他们图书馆作报告。专家们还真是不容易啊,行程排得满满的,不过他们非常充实,套用一句俗话说:累并快乐着。关注的焦点因为会议在“世界读书日”当天举行,温家宝总理视察国家图书馆,陈力副馆长未能来参会,国图业务处处长汪东波代表国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