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学生”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学校的安全文化建设是构建学校整体文化的重中之重。在谈到学校的安全教育方面,不能不说到学校的另一类特殊人群即“问题学生”。因为抓好了问题学生的安全问题,也就抓住了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本人在几年的教学和班主任生涯中,更加体会到问题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总结到几点关于问题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想法,现将其整理如下:思路清晰,形成制度化学校领导和德育职能部门的干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有一个总体的思路,尤其是规模大的学校更应如此,因为规模大的学校问题学生的总量也会较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必须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在问题学生安全教育的文化建设上需落实好以下几点:首先、新生进校后进行全面普查,摸清问题学生的基本情况。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的比例不断增大、单亲(父母离异)子女不断增多、留守子女(父母外出务工)不断增加,直接给学校带来的压力是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认识和清理这些问题学生,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会陷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可能问题发生时会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措手不及。所以,在新生进校后的第一个月,应对新生进行全面普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摸清问题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学校的安全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全面掌握与问题学生相关的信息。将问题学生的基本情况摸清后,应建立了问题学生档案(有校园网的学校,最好是建立问题学生的电子档案),并将问题学生档案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但要设置好密码,目的是控制查阅资料的人员和保护学生隐私),便于相关人员查阅资料和及时了解信息,更便于有关信息的及时更新和沟通,这样会大大提高对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第三、齐抓共管,对问题学生实行分层和分类管理。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班主任的力量是有限的,应由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班主任共同参与,才能将这项工作做好。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学习问题生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负责教育转化;品德问题生分三个层次教育转化:一般品德问题生由班主任和系分管理德育工作的副主任负责教育转化、较重品德育问题生由学生处负责教育转化、严重品德问题生由德育校长组成工作小组进行教育转化;心理问题生由心理辅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心理辅导(班主任协助),特别严重的心理问题生办理休学,由家长带到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或精神病院治疗;身体问题生由班主任和体育老师负责关注;综合问题生由德育校长组成工作小组进行”综合治理”,包括家长、学校周边派出所和居委会的参与。最后、建立家校共教机制,让家长在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问题学生问题的形成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关,有的与家庭变故有关,如父母对小孩溺爱会导致小孩自私、霸道、强占他人财物等问题;父母离异会导致小孩性格孤独、人格不健全等心理问题等等。所以,学校在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中应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建立家校共教机制,比如说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家长个别沟通等等方式,都能让家长在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筑好心理安全的栅栏据调查30%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严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改变现状,必须有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及时地设置心理咨询室,设置专门人员为学生提供咨询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学校要及时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力求“以人为本”,加强心理辅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安全问题剔除隐患。不仅如此,学校还应巧设“心情信箱”。由于问题学生的心理状态普遍较为抑郁,不愿主动的吐露自己的心声,但有了这个小小的“心情信箱”他可以找到倾吐的对象,把自己关心的问题,或是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通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