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页(八)神经系统陆地上的环境条件远较水中的复杂。和鱼类相比,两栖类的脑有了进步性的变化,但不及爬行类,在陆生四足类中还处于较低级的水平。脑的弯曲不大,由背面观,脑的5个部分皆能看到(图6-26)。大脑体积较大,两大脑半球之间以矢状裂(fissurasagittalis)相隔,分化较鱼类明显,侧脑室已完全分开,左右侧脑室分别称为第一、第二脑室,两脑室皆与第三脑室相通,所经过的孔,称室间孔(interventricularforamen)或孟氏孔(foramenofMonro)。大脑半球不仅在底部、侧部,而且在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即大脑皮层,但其作用主要是管理嗅觉,称为原脑皮(archipallium),这在鱼类中仅为肺鱼所有。嗅叶(lobusolfactorius)一对,为两大脑半球向前延伸的部分,两嗅叶在正中线处左右相连。大脑的两个侧脑室向前一直伸到二嗅叶中。间脑顶部有一个不发达的松果体,间脑底部(图6-27)有一个漏斗体和一个脑下垂体,但没有鱼类所具有的下叶和血管囊。间脑的脑室为第三脑室。中脑顶部为一对圆形的视叶,每个视叶内皆有一个宽大的内腔,称中脑室(mesocoele),左右内腔彼此相通,并且与第三脑室及第四脑室以大脑导水管(cerebralaqueduct)相沟通。第2页共6页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页两栖类的小脑不如鱼类的发达,它仅是一横褶,位于第四脑室的前缘。两栖类的小脑不发达,这是和它们的活动范围狭窄,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的。延脑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脑室,即第四脑室。延脑后面和脊髓相连。脊髓在肱部和腰部有两个膨大部分,分别称为肱膨大(或称颈膨大)和腰膨大(或称荐膨大)。蛙的脊髓较短缩,并未充满脊椎管。脑神经10对。脊神经也是10对(图6-28),其中第一对脊神经向前分布于舌部肌肉。第二(较粗)、第三两对脊神经合成臂神经丛(brachialplexus),分布于前肢。第四、五、六对脊神经分布于体壁。第七、八、九、十对脊神经组成腰荐神经丛(lumbo-sacralplexus),分布到后肢。蛙类已经有了发育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一对纵行的交感神经干位于脊柱的两侧(图6-28),连接着许多交感神经节,由神经节上发出神经与脊神经相连,由神经节也发出神经分布到内脏各器官。头部副交感神经循第Ⅲ、Ⅶ、Ⅸ、Ⅹ对脑神经走行,并且首次出现了发自脊髓荐部的副交感神经。第3页共6页第2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6页第4页共6页第3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6页(九)感觉器官1.视觉器官:蛙类的视觉器官具有一系列与陆栖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特征。视觉范围较为广阔,既能近视又能远观,且在白昼与夜晚均能视物。眼球角膜凸出,水晶体近似圆球而稍扁平(蛙和蟾蜍比有尾两栖类更为扁平些),晶体与角膜之间相距较远,适于观看较远的物体。蛙类具有可活动的下眼睑和润滑眼的眼腺。蛙的上眼睑不能活动,蛙眼的闭合不是靠上眼睑下垂,而是靠眼球的下陷,从而使下眼睑与瞬膜上推以盖住眼球。两栖类的眼腺位于内眼角的下方,称哈氏腺(Harderiangland),其分泌物润泽眼球和瞬膜,多余的分泌物经鼻泪管(naso-lachrymalduct)流入鼻腔。蛙的视觉调节较为完善,具有水晶体牵引肌(protractorlentismuscles),能拉水晶体向前移动。此外,在脉络膜与水晶体之间尚有一些呈辐射状排列的肌肉,称脉络膜张肌(muscu-lustensorchorioideae),可协助水晶体牵引肌调节。脉络膜张肌可能相当于羊膜类的睫状肌(ciliarymuscle)。2.听觉器官: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在感觉器官中,听觉器官的改造最为深刻。两栖类的内耳结构与鱼近似,但已有瓶状囊(lagena),这是一个从球状囊后壁分化出来的结构,有感受音波的功能。这样,两栖类的内耳除有平衡觉外,还具有听觉功能。第5页共6页第4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页共6页两栖类除具内耳外,还首次出现了中耳(middleear)(图6-29),这是传导声波的部分。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