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界定及城市设计应用要点[摘要]站点影响域作为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与研讨载体,较为精确地界定其范围对城市管理与决策、引导房地产开发、空间结构与形态优化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城市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界定等研究动态的综述,提出了以系统整合、时空关联、多义影响为核心指导原则的站点影响域界定新思路与新方法,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开展应用,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部门制定站点影响域城市与建筑设计相关规范提供了重要理论与技术支撑。[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界定作为以轨道运输方式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城市公共客运立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运量大、时间准、污染轻、能耗低等优势已得到公认,是改善当前城市公共交通状况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除个别城市外,我国内地的轨道交通总体发展较晚,但近年来增长迅猛。目前已经获批准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有38个,开通运营的22个(至2014年底)。待38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完成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5722公里。轨道交通建设具有经济投入高、施工难度大且周期长等特点,以青岛为例,自1987年开始筹建地铁工程以来,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正处在全面建设时期,预计在2015年12月投入运营。届时,由于轨道交通站点植入既有城市空间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将快速呈现,站点影响域作为承载这些问题的关键节点,围绕该区域展开深入研究对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快速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背景与意义:为何要在城市设计视角下重新界定。(一)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交通工具与出行方式的更新变化,对城市宏观空间格局与人们微观行为状态正产生着显著影响。轨道交通给城市整体发展及人们出行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与挑战。在已经开通或正在建设的城市中,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方式。我国政府对与轨道交通的发展及过程中第1页共8页遇到的问题均高度重视,2014年2月26日,新华网发布《总书记考察北京地铁指挥中心追问哪里最堵》的新闻,文中提到总书记“与大家探讨解决交通拥堵‘城市病’的对策”。随着轨道交通线路及沿途站点逐步植入城市,产生一系列新现象、新问题、新规律、新空间。例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站点密度依然偏低,单个站点的平均服务范围和人数相对较大,且往往存在可达性欠佳、路线复杂等问题。站点影响域(站点影响域具体是指围绕某站点一定范围,且该站点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城市空间)作为这些“新”的物质载体,成为诸多“新空间”中差异化最明显、问题最突出的典型区域。探索解决站点影响域中新问题的方法成为诸多相关学科研究的焦点,而站点影响域界定自然成为城市空间管理与优化的基础。(二)我国城市设计工作推进的新动态当前,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由快速的“版图扩张”逐步转向强调内涵的“存量优化”新形势下,对城市已建成空间的优化完善、挖掘潜能,并密切关联城市中不断涌现的新要素、新动态,已成为城市迈向更高品质,实现更优职能的重要且必由发展路径。城市设计以其高度的多学科关联性、多尺度渗透性以及对具体空间配置指导的直接性,成为这一发展路径中的有力工具,近年来也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推进。根据城市空间环境对象的类型和尺度,可以将城市设计分为宏观、中观及微观等不同层面。2014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透露,国家层面的《城市设计管理条例》正在加紧编制过程中,且明确表示:“不但城市整体层面要有设计,城市的重点区域和地段也要做好设计,提出建筑风格、色彩、材质乃至高度、体量等方面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出让的条件,保障设计条件落地实施。”这些“重点区域和地段”,便是在较小尺度下的空间类型,以站点影响域为例,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必须高度关注域内景观环境的协调关系、空间对象的基本特征、功能空间的合理布局、高效流畅的交通组织以及使用者感观体验等诸多微观层面。第2页共8页(三)站点影响域相关既有界定方法比较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