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墓竹简思想楚简《老子》甲乙丙三组的发现,对于解决老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提供了切实的根据。在简本《老子》的分组原因与抄写时间问题上,本文认为从甲、乙、丙三组简文语言的变化上,可以把三者甄别为三组,进而可以分别出三组在抄写时间上的差别。具体说来甲组的抄作时间比乙组早,乙组又比丙组早;丙组的抄作约在战国中期偏晚,甲组则可能是公元前400年左右或更早些时候传抄的。因此所谓甲、乙、丙三者所依附的竹简形制的不同,乃是由于历时性的原因造成的,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其次,在考论简本《老子》其书及其作者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对《韩非子》、《庄子》、竹简《文子》等书引《老》的大量考察与引证,认为在战国中期偏晚或整个战国中期,《老子》的总体状况远较郭店简书完全,其一在份量上离五千言的《老子》本子相差不远,其二在结构上可能仍然是松散的,或可称为《老子》丛书,但在内容上已被看成相互补充依赖的一个思想系统了。最后通过《墨子》佚文、《说苑》、《战国策》及简本《老子》自身的考察,认为《老子》一书的形成,部分地吸取了他人的思想成果,因此《老子》书不一定全都是老子一人完成的,而很可能是逐步完善、发展演变而成为通行本样式的,但其大体规模当在战国早期,迟至战国中期偏早的时候已经形成了。比较简、帛、通行本《老子》在文本及思想上的区别与联系,本文认为从《老子》一书的原始本向郭店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及各通行本发展,编者们都是在有意识地重新编辑《老子》文,使之趋向更为合理化的。从简书经过帛书本,发展到各通行本有其内在的不得已的合理性,且从先秦到两汉,在保持文本活页自然稳定的基础上,几乎一切古籍都是处在不断编辑中的流动变化的东西。在《老子》文本的变化过程中,帛书甲本奠定了其后诸本缀属的基本框架,具有重大的意义。其后诸通行本虽按上下文的语意关联作了精致的81章次划分,但仍不脱其大体。此外,有两点值得特别一议。其一,关于简帛书的墨记符号的内涵问题。相对于简书来说,帛甲的小圆点具有第1页共4页间断文本连续性的作用,它们反映出墨钉之间及其前后的文本原非是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在重新联接文句、编辑文本的操作过程中,小圆点除有识别文本,保存文本活页的作用外,而更多地是指向在努力探索文本内在联系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某种怀疑和疑虑:加上小圆点,盖表疑问和审慎也。其二,关于通行本在文本编辑上的增句、减句问题。本文在考察了大量例证后,认为以王本为代表的通行本特别讲求对偶与蝉联,正是此两修辞格的运用,使通行本的文本编辑在一些方面发生了增句、减句,增字、减字,乃至不断重复语句、字词的现象。因此蝉联与对偶,也就演变成通行本编者进行文本编辑的两条重要原则。在《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系列中,有几个概念颇为重要,本文选取了“太一”、“水”、“神明”三词着重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太一生水》并非关尹或其弟子之作;无论从文化源流,还是从地域特征来看,楚国最有条件产生出《太一生水》篇,应是楚国学人的道家作品。《太一生水》篇的发现,对于先秦学术思想有着重要的贡献。首先,它以“太一”为最高存有,构造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生成论系统,共目的是指向成岁的解释,这一点是比较特殊的。其次,在这一宇宙生成论系统中,“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和有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先人对水的深沉体验与玄思。再次,它表明了自然哲学在中国古代的发达,具有比较复杂、纯粹的思想深度,有力地回击了今人动辙谓中国文化无科学的论调。最后,它还鲜明地表示出中国人具有双重宇宙观,这双重宇宙观即太一的形上宇宙观与天地万物的形下宇宙观,且二者是上下贯通、和谐并存的。对于儒家作品,本文主要研究了与先秦心性论密切相关的几篇简书。简书《五行》的再次发现,证实了其制作当在《孟子》之前,而很可能产生在战国早期,出于孔门第三代学人之手。而其学派的归属可能有二,一是属思孟学派,为《子思子》一篇;二是有可能为世子之作,而帛书《五行》说解部分属其门人之作。权衡这两种可能性,本文以为后者比前者更为可靠。从思想上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