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48页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对策研究第一章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意义一、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崛起的重要前提<<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四大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体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所在,拓展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空间。任何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社会活动都要在一定的资源限制内进行,没有相应的资源及不能合理地配置资源,是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物力资源(包括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与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而人力资源是一种不同于物力资源的特殊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性和创新力的关键性资源,它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它对物力资源的利用有着支配性作用,是构成区域和国家财富的最终基础。可以说,在各类经济资源中,人力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来说,是重要的、第一性的资源。因此,构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崛起的重要前提。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经济的竞争,而最终又会表现为人才之间的竞争。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证明,要实现“经济区战略崛起”的目标,必须以区域人力资源的高素质和有效配置为前提。我们看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初始,物力资源并不占优势,但凭借着人力资源优势和区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飞跃式发展。以台湾地区为例,这个海峡东岸的海岛,在物力资源相对紧缺的前提下,凭借着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的建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nets)在总结台湾为什么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的经验时说,主要在于它培育了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成功地吸收西方工业国家花费了两百多年发展完成的“知识库”。进入21世纪,经济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区域经济整合逐渐成为国际经济运行的新形式,并赋予国际分工新的内容。我国入世后,改革不断深入,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技术、基础与产业优势不断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南向北,出现了珠三角,(闽南)金三角、长三角和京三角经济区,区域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福建地处珠三角和长三角之间,从理论上讲,可以接受两个三角洲的产业转移和辐射,获得发展机遇。但由于福建东临台湾海峡,西部高山峻岭,地理相对独立,人文独特,从实际看,福建面临着南北两大经济区迅速发展所形成的空间挤压。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产业与资本不仅难以大规模地扩散到福建,反而有将福建的产业、人才、资本吸引过去的迹象,从而出现福建被珠三角和长三角“稀释化”(即被抽走产业和资本)、“低端化”(即被置于低端产业和低端第2页共48页第1页共4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48页产品的配角地位)、“边缘化”(即被挤出局)的危险。也就是说,福建有可能成为孤悬东南一隅的经济增长“弱极”。从目前的状况看,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我国的金融中心,拥有千余所科研机构和百余所高等院校,有着大批的科技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许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都愿意把工作、把家安在该地区;而珠三角本身虽不具有这些优厚的人力资源条件,但它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创造各种优惠的条件,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门人才,每年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全国的各个地区流动到该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为2一五2万人,是全国吸引外来劳动力最多的地区。此外,2003年珠三角专业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