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过客》的读后感10篇《东瀛过客》是一本由李兆忠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67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东瀛过客》读后感(一):私家日本从个人角度写日本,当下颇流行,算是对以往宏大叙事的一种补充。毕竟,太过宏观的东西留下的经常是粗糙的印记。比如,我们津津乐道于日本人佩服强者鄙夷弱者,其实哪个国家不如此呢?甲午海战后,中国方面喊不共戴天的并不多,以日为师的声音却是主流,这说明,人类的情感其实很接近。再比如,日本人沾沾自喜于“物哀”,以为是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其实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即有这个词汇,而当时日本文学,是一点“物哀”气都没有的。在人类的思维中,“他者”意识经常会对现象加以扭曲,把本来并不特别的事情特别化,这就忽略了任何一个所谓的“特别”,其实是有它产生的具体背景、历史条件的,之所以特别,因为有通例在。正如两个相互不相关的湖中,同种的鱼虽然客观条件不同,但进化的结果居然高度相同。这说明,相似永远是主流,不同只是末节。日本文化是独特的,但绝没有独特到不食人间烟火、专事搞怪的地步。中日文化最大的麻烦在于彼此相似,所以很容易产生误解,觉得对方“应该”如何,当没有这样选择时,便认为对方充满恶意。其实,大陆文明与岛国文明有很大的环境差异,彼此思考的逻辑起点不同,重要的是相互理解,而不是相互歪曲、相互指责。本书展示了日本更多的细节,好的地方是作者更愿意从人的角度去理解日本,不好的地方是充满了太多偏执的想象。《东瀛过客》读后感(二):过客轻松李兆忠的这本《东瀛过客》确实书如其名。作者以过客的身份将在日本经历的点点滴滴,用诙谐幽默的笔触将故事展开收起,让我们了解到日本这个民族特殊的社会文化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随笔。而难能可贵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能自然而然的给读者以思考甚而回味。全书共分5编,从归纳到演绎的顺序将作者的日本留学生活呈现出来。作者先是给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具象的日本人,再有感而发揭露岛国的共性。虽然都是10余年前的故事,却没有腐朽的痕迹,作者抓住的都是那些真实中的真实,也就是说,不会过时的东西。如果你对日本有兴趣,或者即将在日本开始一段人生的历程,再或者是想回味一下曾经的旅日时光,这应该是一个合适的读本。至于喜欢深刻深沉历史沉重的读者们,我不推荐。书中讲到了很多日本人的特性。例如工作上的一丝不苟,严谨负责;个人外貌上的整洁,过分讲究;日本女人对男人的宽容态度;男女混浴的旧俗以及日本人崇洋等等。但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对日本“人情”与“义理”的深刻理解。其实无论是从日本的影视剧上还是其他的一些方面,日本人的礼貌、客情是随处可见的。在日语中说话是分阶级的:家人之间,上下辈分之间,上下级之间,男女之间,正式非正式场合都有不同的说话方式。而在汉语中,英文中是没有这个大大的麻烦的。为什么要这么费事?为了体现阶级,为了表达礼貌。在日本妻子对丈夫都要用敬语,每天鞠躬,饭前饭后的固定用语……在日本的便利店里,不小心和一位阿姨后背相撞,马上就听到一句礼貌的“对不起”,而自己却根本没反应过来。日本的人情还体现在从不当人面说坏话,至于真实的想法,当然会在不当面的时候流露出来。书中这也被作者引用为“虚伪”,而很多的日本留学生都对此深有感触。至于日本的种种义理,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挺难接受的。这被作者剖析为“和”与“仁”的差别。日本对于有些事的容忍度是大大超越国人的。所以像《蜡笔小新》这样的动画片出现在日本就很自然,而“痴汉”只能在“和”文化下生存下去。《东瀛过客》读后感(三):难以逾越的“鸿沟”中日文化,说是同根同源,实际上的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旅居日本的中国人难以真正地融入日本社会,而日本社会更是轻易不会接纳中国人。在日本呆的时间越长,这种感觉就会越强烈。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体验和感受,称自己为“过客”,落寞与抱憾的感觉不言而喻。这种无奈与失落,也被很多的留日、旅日的中国人称为“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