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VIP免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_第1页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_第2页
2/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_第3页
3/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化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千年,自成一体而文脉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决定了其鲜明的特性:其一,从未中断,在各种考验和苦难面前犹能生生不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能;其二,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在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多元共生中不断发展;其三,具有实践品格,经过历史与现实检验,并在时代发展中汲取营养,焕发生机与活力。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空间区域中传播,在时间链条上承继,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经验、情怀和民族记忆,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选择和集体智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才能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挖掘价值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关系中发展前行,这种承继关系启发人们以发展的眼光面对历史与传统,追求指向现代和未来的意义增长点,挖掘那些延续至今仍富有活力的价值元素。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普遍的文化认同,其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是显在的。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重要课题。对于显性的可视的文化遗产,如传统的建筑、饮食、服饰、古籍等,要深入挖掘有价值的元素,进行合理开发。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凸显其文化特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对于隐性的不可见的文化遗产,如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活化形式,创新载体,更好地传承,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凝练和升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探索涵养民族团结的文化基因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结合时代要求,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文化交流互鉴,要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差异性与共同性的关系。要坚决克服两种不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错误倾向,即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而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或者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要实施更多文化惠民工程,广泛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丰富形式...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