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苏教版思品四下《我与外界的联系》教案一、教材分析《怎样和他联系》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学校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内容。教材安排了“怎样和姑妈联系”“我来试一试”“通信的进展”“小故事:传递欢乐”这些丰富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每一个同学对生活中常用的通信方式及其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学会在具体情况下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人进行联系,这一课的安排,对于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从小培育同学正确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二、同学分析通过课前的了解,发觉通信方式与同学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而同学最普遍使用的通信方式是打电话,对于其他通信方式,有的有所了解,但并不常用,有的甚至不了解。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同学了解通信的进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式,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比较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学会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通信联系。过程与方法:在模拟的情境中了解、掌握各种现代通信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四、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同学特点,我们确定了本主题的教学重点是:1.知道什么是通信;2.了解常用通信方式和通信的分类与信息传递途径。3.了解常用通信方式的各自特点,会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与他人联系。五、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引领,同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有:1.互动教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具有师生共同参加、沟通合作意义的活动建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活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交通交往,多维互动,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沟通,沟通、启发、补充。在这节课中我们采纳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同桌沟通等多种互动形式。2.创设情景教学: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更关注同学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让他们获得情感体验,引导同学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不断丰富和进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在活动中引导同学主动参加、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进展同学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如:我们在这节课中创设了同学“六一”庆祝活动将邀请校外的人来参加的情境,引发同学思考。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帮助同学了解各种通信方式及其特点,并学会合理选择各种通信方式。第二课时:了解通信的进展史,明白通信的进展是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展而不断进步的,同时,引导同学通过小故事懂得尊重邮电职工和他们的劳动。七、教学过程今日,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课时的小目标是: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常用的通信方式及通信的分类与信息传递途径。了解现代常用通信方式的特点;会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与他人联系。过程与方法:创设贴近同学生活的情境,结合同学的生活经验、借助媒体的辅助,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打电话、写信等联系方式的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培育同学良好的通信素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一课时主要通过四个步骤来落实:第一步:了解各种常用通信方式1.从同学生活切入,选择庆“六一”儿童节搞活动,需要邀请校外的人来参加,你打算怎样和他联系这样一个话题,引发同学思考,在同学沟通中出示联系方式。(设计意图:谈论“六一”儿童节是同学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老师选择同学最喜爱的内容,用聊天的方式,了解同学与人联系的通信方式,具有针对性。)2.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通信方式,那么什么是通信呢?快快打开书71页,看一看,读一读小资料,可以动笔画一画,还可以和旁边的小伙伴沟通沟通收获。3.你了解到关于通信的什么知识呢?沟通(相机出示媒体、实物)(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谈论,同学对于通信方式已有大概的了解。这里,让同学自己读、画、沟通,并把同学沟通的资料巧妙地用板书的形式呈现,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