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苏教版科学三上《科学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觉,提出问题。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知识与技能: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想知道,爱提问。教学准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了解科学是什么。(1)、讨论“什么是科学?”让同学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2)、引导同学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同学说一说插图的内容,老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同学沟通)(5)、师生小结:使同学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1)、可实行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同学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同学了解故事梗概。(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觉?(同学沟通)(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觉,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4)、根据同学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5)、你能根据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同学复述故事。(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讨论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理解科学是什么。(1)、老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同学尝试操作。(2)、要求同学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觉。(3)、同学汇报。(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同学回答,若没有同学能说出来,老师作简单介绍)三、全课总结: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毕竟是什么吗?2、同学分组沟通,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教学反思:2.《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知识与技能: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制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同学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爱的科学家的资料。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同学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同学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奇妙,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同学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老师还要注重培育同学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干净,实验井然有序。教学过程:(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1、老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2、谈话:今日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二)、探究活动: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奇妙。1、老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2、同学动手做,老师巡视指导。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4、引导同学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7、老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2、同学分组活动。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4、沟通发觉,寻找相似之处。(1)、提问:刚才大家在讨论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觉呢?(2)、同学沟通、汇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