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现代农业建设行动计划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一、我市农业发展现状1、基础优势(1)区位优势。我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是中原城市群“十字”核心区城市,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便于农产品集散流通和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是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规划建设的平原新区,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2)产业优势。近年来,我市抓住国家重视“三农”的大好机遇,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粮食总产连续六年创历史最好水平,成为享誉全国的优质麦生产基地;高效农业发展特色突出,畜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市场供应充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240万亩以上,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全省领先,认证产品数量居全省前列;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持续增强,各类农业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农民基本素质和现代农业技术意识明显提升;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占80%以上。(3)人才优势。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河南机电专科学校、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以及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试验站、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矮败小麦研究中心、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所,汇集了1000余名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研发推广实力,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科技基础。2、制约因素(1)在产业基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还有60%左右的中、低产田地力提升缓慢,抗灾能力低下。土地地块零散,现代农业装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规模效益难以显现。(2)在生产技术方面,农科教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推广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些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没有得到推广应用,技术棚架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3)在经营方式方面,农业产业化进程仍显缓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能力弱,销售原始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明显滞后于生产,没有实现农业产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4)在外部环境方面,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退,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困难,出口疲软。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市必须准确把握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建设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确保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二、指导思想和规划布局3、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基本方针,围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人才优势,依靠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力争用3年时间,把我市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初具规模的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基地、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示范中心(三基地一中心),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增长。4、规划布局。围绕“三基地一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品牌农业、高效农业、创汇农业和高端农业,重点实施12项具体行动,着力建设14个区域板块(3个优质粮食作物生产加工板块、3个农业生态旅游板块、4个现代畜牧业板块、4个高科技农业板块),构建粮食加工、饮品加工、油脂加工、肉类加工四大产业链,打造一批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科研、生产、流通“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逐步将我市建成全省一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农业强市。到201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