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学校信息技术第三册认识机器人1选修教案苏科版[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机器人的基本定义和主要分类。2.了解机器人的主要进展方向。3.以知识普及为主线,引导同学理解机器人的涵义。4.采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了解机器人技术及其进展方向。5.接受高科技的启发,学人所长,并与同学们一起沟通感受。6.感悟机器人与普通信息技术手段的不同之处。7.独立思考,理解机器人的特征。[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认识机器人,了解机器人的定义和起源。2.难点:理解机器人的进展趋势和基本特征。[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教学要密切结合同学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选取机器人为主题,注重介绍机器人的定义和特征,便于同学感受到较为直观的形象,并利用实体和相关资料进行介绍,让同学实现直观沟通。通过了解实物、图片展示、范例示范、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同学在实践中初步了解机器人的定义,并能对身边的机器人应用实例做出大致的推断。2.教学方法指导本课为机器人部分的起始内容,同学学情的参考尤其重要。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本地的实际学情和适宜的教学方法。建议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形式,以情境启发模式作为普及知识的重要方法来组织教学。在学习机器人的分类和进展趋势时,能够结合已有知识系统来组织学习,培育同学的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密切联系实际、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鼓舞同学知识迁移,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理论。[参考资料]1.辞典中所述,所谓的机器人是指“能够代替人类做事的自动装置或具有人类形态的机器”。生活中的洗衣机、咖啡自动售货机、自动取款机等装置也可谓是机器人,因此,我们可将机器人简单定义为:机器人是具有能够识别目标物体和使其运行的功能,并且按程序执行操作的自动机器。2.“机器人”名字的起源据说,“机器人”这一单词来自捷克语中的“Robota”,即劳动的意思。“机器人”这一单词,最早出现在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恰佩克发表的科幻剧“Rossum'sUniversalRobots(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是小说中没有思想和情感的人造人中的主人公。它一出现就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现在“机器人”是帮助人们做事情,陪人们游戏或代替人们做危险工作的人物。3.机器人技术包括至少4门主要的学科分支:①电气工程(电路和传感器)。②机械工程及加工(齿轮、电动机和机身)。③计算机科学(虚拟智能行为)。④艺术(外观、风格和情趣)。[参考教案]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爱看电影嘛?老师今日带来了一部电影,请同学们欣赏。(播放《终结者》片断)这就是我们平常听说过的“机器人”,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机器人的世界,讨论有关“机器人”的知识。(同学回忆有关机器人的印象,讨论并感受机器人的魅力,领略其中的涵义)(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应用多媒体技术引入课题,从熟悉的内容出发,揭示课题,为下面的讨论明确目标。2.确定主题师:通过初读教材,你最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呢?①什么是“机器人”?和人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②机器人有哪些分类?③机器人有哪些应用?④你的生活中,有机器人吗?请举例说明。⑤(可将同学的原话,板书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讨论(结合实物机器人或图片进行讨论)。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体会“机器人”的概念,从讨论的角度引导同学在合作中进行探究。3.小组讨论教材中提供了很多机器人的内容,同学们想想,你认为机器人有哪些种类呢?老师参加注意事项:(1)根据不同的学情,采纳弹性的方式,可以讨论一个问题进行一次全班沟通,也可以放手让同学自主学习,最后沟通。(2)着重引导大部分同学进行发言。(3)正确处理讨论中出现的争论,随时捕捉同学发言中的闪光点,给与表扬鼓舞。方向一:以应用为导向。方向二:以功能为导向。方向三:以原理为导向。设计意图:鼓舞同学自主探讨;充分利用老师作为协作者的优势,让同学能够在合理的方式内进行学习;提供多种讨论渠道,给予同学充分的应用空间。4.展示结果老师进行总结:(1)点评同学在讨论中的表现。(2)分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