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所上半年工作总结20xx年上半年,市农科所在市委、市政府、市农业局、市科技局的正确领导和省农业厅、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加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加强示范推广,积极服务三农,努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及成效(一)圆满完成上半年科研试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上半年,全所共开展科研试验项目50项,其中国家项目5项、省项目22项、市项目7项、本所项目16项,自主选育和引进水稻、花生、甜玉米、蔬菜和大豆等5大类共485个品种进行试验种植。在认真完成好国家、省、市区域试验和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的同时,结合我市实际生产情况开展新品种选育研究及引进示范推广,以科技创新服务于特色效益农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1、严格按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好国家、省及市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为农作物新品种的审定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上半年,全所承担完成的国家及省市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项目包括水稻、花生、甜玉米、蔬菜和大豆5大类的18个专项。包括“国家水稻新品种(南方组)区试”、国家大豆新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南方组)”、“国家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展示及区试”、“XX省常规优质稻新品种区试”、“XX省杂交稻新组合区试”等。各试验项目均由专职技术人员负责,规范试验,准确记录;在试验的实施阶段,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多次到我所试验田间检查指导,对我所的各项试验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这些区域试验项目的按时按质按量顺利完成,为国家、省农作物新品种的审定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可靠依据。2、以承担完成国家、省、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为基础,重第1页共7页点做好应用性基础研究,着力打造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平台。上半年,全所共承担完成了“优质、高产甜玉米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等省市及本所自选科技攻关项目18项,建立了较完善的甜玉米、水稻及蔬菜新品种选育研究种质资源圃和品种选育圃,收集、保存及杂交出水稻、玉米、蔬菜等育种材料560多份。选育出甜(糯)玉米苗头组合15个,对品比试验中表现突出品种惠甜9号和惠糯1号进行繁种,准备晚造推荐省区试。通过杂交、自交、系谱选育等技术选育出优质常规稻苗头品种6个,茄子、苦瓜、丝瓜等蔬菜新组合21个。这些组合与对照种相比,具有品质优、产量高、效益显著等优点,经进一步的提纯稳定和试种试验,可鉴评4-8个符合优质育种目标的新品种推荐参加省区域试验,并争取通过审定后推广应用。3、着力建设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平台,以现场观摩等形式积极做好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工作,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服务三农。上半年,市农科所在积极参与市农业局组织的“农机服务集市”等各种送科技下乡活动的同时,先后派出150多人(次)参加各种科技下乡和科技示范活动,组织召开科技下乡、现场观摩会及专项技术培训等会议5场(次),在汝湖、水口、杨村、横沥、梁化、平潭等镇与农户建立水稻、甜玉米、花生和蔬菜等新品种示范点10个,面积共计2000多亩。免费发放水稻、甜玉米、花生及蔬菜等新品种110多个,种子1350多公斤,发放新品种栽培管理等技术资料3200多份,先后有2000多人次接受培训、咨询或技术服务,起到了较好的农业科技示范带动作用。4、拓展科研领域,合作开展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上半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与该所共同承担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广东双季稻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与控制试验”项目。该项目将水稻桔梗等有机物质进行厌氧或低氧燃烧,既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强有力支撑,同时也将营养物质回田,通过将水稻有机物转化为有机第2页共7页养分,变废为宝,有望使水稻产量增加10%左右。5、组培快繁等生物技术研究工作得到全面推进。上半年,市农科所已培育出名优兰花苗10万多株。通过技术人员对各试验程序的科学操作和不断探索,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名优兰花组培快繁技术工作进入成熟轨道,目前,豆瓣绿、金线莲、白掌和绿巨人等观赏类植物的组培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