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与评价——基于玛纳斯县农户的调查杨林波(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可以使购买保险的农户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尽快恢复因风险损失中断的农业生产,尽可能的减少损失。本文结合对新疆玛纳斯县的调查进行实证研究。根据新疆实际情况,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关键字:农业保险玛纳斯认知评价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农业的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和受灾面积的比例分别超过20%和50%(中国统计年鉴),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更是呈上升趋势,在自然灾害损失中农业最为严重、最为广泛,而农业承受灾害损失的能力却最为薄弱。因此,农业更为迫切地需要保险保障。在我国西部的新疆,属绿洲灌溉农业区。旱灾、冰雹、风灾、冻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灾害一旦发生,就有可能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和困难。因此通过分析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及对农业保险所持的态度和评价,充分了解影响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可能因素具有如下意义:1可以充分发挥保险公司服务“三农”作用。通过分析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情况,保险公司可以准确及时地了解农户需求,进而改进产品设计理念和提高服务质量,2可以指导农业保险的宣传措施的制定。与城镇相比,农村的信息流通程度不高。3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一、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与评价:理论分析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它的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也是带有一定风险性的弱质产业,农业生产者同时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两个方面。农业保险作为一项转嫁风险、分摊损失的农业补偿制度,对于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下面对农户农业保险认知与评价相关的内容进行理论分析。(一)农业保险内涵及其特征1农业保险的内涵及范围界定在1991年王兰等作者的编著《农业金融名词词语汇释》中,作者把农业保险定义为:在农村地区实行以参加保险者交付的保险费建立的保险基金,用以补偿参加者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个人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经济补偿方法。最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则从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市场经济两个角度来定义农业保险:通过农民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险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契约关系。即一旦发生灾害,根据保险单的规定,保险机构对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履行赔偿责任,使受损的保险标的价值得到契约规定内的经济补偿,使其迅速恢复生产能力。在作者王兰等人的定义中,即是把农业保险等同于了农村保险,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后者是个地域性概念,涵盖的范围比前者更广,在概念上包含更多内容,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举办的各种保险的总称。而农业保险在实践中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国学术界一般采用狭义的概念,而将广义的农业保险包括在了在农村保险概念中。狭义农业保险仅指养殖业(饲养动物)和种植业(农作物)保险两个方面;而广义农业保险除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了其家属的人身保险及其从事广义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农场上的其他物质财产的保险。2农业保险特征从根本上来说农业保险产品既不是典型的公共物品,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私人物品。在直接消费上农业保险虽然具有排他性,但在经营的一定环节上或在其消费过程中也不具有显著的排他性。从市场竞争性方面看,大部分的农业保险产品不具有竞争性。而实际上在竞争的市场上,既不可能有需求也不可能有供给。到目前为止我国保险市场上已经拥有超过30家商业性的保险公司。在各大中城市保险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除人寿保险外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参与农业保险市场竞争,这就很好的证明了:农业保险产品是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一个种类,但是它更多的趋近于公共物品,应当归属为准公共物品。(二)农户农业保险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1农户农业保险的认知研究邓芳,袁舒颖,周发明在《农民对农业保险认知情况的调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