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局工作总结(县)20*年,全区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一、重点工作任务指标全部超额完成截至20*年底,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1505人次,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7757个,12504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4910名,204户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名成员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86%。困难群体就业得到有效帮扶,区域就业形势稳中趋好。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647052人、696468人、530356人、520875人、323390人。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征缴达到71.05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13.15亿元,增幅为22.7%,收缴率达到99%。五项社会保险支出合计49.25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7.83亿元,增幅为18.9%。社会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运行平稳。接待来信来访来电咨询35560人次。劳动监察受理案件912起,劳动仲裁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311起,结案率为100%。发挥综合调解作用,930起案件通过调解得以解决。169家企业成为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区域劳动关系保持基本和谐,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二、劳动保障八项工程取得新进展20*年,在完成好各项日常工作任务的同时,按照*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对民生工作高品质的要求,深入开展改革创新,实施了八项工程。一是实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程,促进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促进低保失业人员和残疾失业人员就业。建立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服务机制,使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脱零”。在实施困难群体帮扶工程中,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目前,全区33个社区成为充分就业社区。为激发社区就业服务活力,开展了社区就业服务“十百第1页共5页千”活动,全区评选出14名“优秀职业指导员”,1*名“优秀创业者和吸纳就业标兵”,每个街道开发就业岗位均超过1000个。二是实施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提升和创业带动就业工程,使区域就业结构矛盾得到初步缓解。对2434名登记失业人员开展持续性技能培训,对17*名残疾人开展适宜性技能培训,对8218名在职人员开展提升性职业技能培训,对9146名农民工开展适应性技能培训,提高了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就业稳定性。探索*区创业新途径、新项目,不断推进信用社区建设,完善小额贷款政策。通过信息服务、政策扶持、项目推介、跟踪指导,鼓励和引导有创业愿望的失业人员自主创业。20*年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1笔105万元,帮助2511人成功创业,带动3887人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开始显现。三是实施就业管理服务模式创新工程,促进了劳动者公平就业和体面劳动。深化集团化运作模式,规范职业介绍中介机构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服务行为,为劳动者营造平等、高效的市场就业服务环境。深化会员式助理服务,拓展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为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提供个性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20*年,会员式助理服务发展会员单位112家,为1*33名城乡个人会员推荐成功就业。深化城乡“手拉手”就业协作模式,在与延庆、密云、大兴、房山四区县的就业协作中,把招聘会办到边远山区乡镇,把岗位送到农民朋友的家门口,既满足了用工单位需求,又降低了农民工求职成本,促进了有序流动。同时,加强外埠劳务基地建设,拓宽外地农民工跨区域转移就业渠道。四是实施社会保险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待遇工程,让更多的群众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加强对用工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区域参加社会保险人数稳步提高。20*年,我区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5万人、6.7万人、3.2万人、6.8万人、1.8万人。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在20*年7月提高养老金的基础上,2008年1月又再次提高了相应待遇标准,目前全区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691元。同时,20*年还提高了退养费及失业保险、工第2页共5页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待遇水平,使更多群众享受了改革发展成果。五是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程,医疗保障向覆盖全体城镇居民转变。将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和学生儿童纳入大病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