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技小论文你明白“浮力的应用吗”篇一: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教材: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五节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计者:周班级:学号:《浮力》菲09物理一班40906050【课题】浮力【教学时间】90分钟【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教材分析】本节是新课改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五节的内容,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学情分析】1、兴趣特点:初三的学生对物理已有初步认识,对实验有特别浓重的兴趣,动手才能也比拟强。2、知识根底:在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压强的知识,浮力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3、认识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青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详细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浮力产生的缘故;②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③明白浮力的应用并能用浮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消费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确定浮力的定义,理解浮力是如何样产生的;②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浮力大小;③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遭到浮力的实验,学会用差量法计算浮力;④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才能、处理征询题才能与动手操作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结合阿基米德定律,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征询题的认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开展的阻碍。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③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开展的阻碍。【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以及通过实验猜测浮力大小与什么要素有关。【教学难点】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教学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学器具】多媒体、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小木块、橡皮泥、烧杯、水、盐等【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首先将乒乓球放在大量筒中,征询同学们:“除了将乒乓球倒出来,用什么方法能把乒乓球从量筒中取出来呢?”答案是参加水,让乒乓球浮起来。然后观看图片(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人飘在死海水面上;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学生活动:猜测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由此引入新词“浮力”。接着能够进展课堂提征询,老师征询:“同学们觉得浮力是什么?是不是浮起来的物体收到浮力,而石头金属块一类沉到水底的物体就不遭到浮力呢?”同学们能够尽情猜测作答老师不答复对否,学习浮力后再统一作答。说明:通过兴趣征询题和图片、老师设征询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再结合浮力猜测,让学生在已有思维的根底上加深认识。二、实验探究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征询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浮力大小等于什么?3.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4.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老师演示:先将小石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示数为F1;再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如今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将小石块从水中取出,给它一个向上的托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能变为F2。学生观察比照,由此得出水给小石块一个向上的力。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遭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浮示探究二:探究浮力的大小V2V1老师演示实验:将小石块悬空于弹簧测力计下称重,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等于小石块重力G);在量筒中参加V1体积的水,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如今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量筒中液面示数为V2。老师引导学生考虑,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之差(F1-F2)与V2-V1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探究:改变小石块的重量,屡次重复以上实验,比照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之差(F1-F2)与V2-V1的数值关系。得出结论:浸入液体里的物体遭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即阿基米德原理)探究三:浮力大小与什么要素有关(1)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2)利用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