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篇一:第十四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第十四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一)学习要求一、内容标准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严重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1.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严重外交活动。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3.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二、史论共享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互相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照的一项根本原那么。它为创始中国外交新场面奠定了根底。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妨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咨询题的根本准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超越了认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二)根底知识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1.背景国际情势: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构成并走向对峙(两大阵营对峙)。总原那么: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内容及作用①“另起炉灶”含义: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根底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作用: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②“一边倒”含义: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作用: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成功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③“清扫洁净屋子再请客”含义:去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剩余权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作用:稳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3.第一次建交高潮: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随后,保加利亚等1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4.中苏结盟简况: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是新中国和毛泽东的初次出访;1950年2月,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加强和稳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了新中国的国防平安与维护世界和平。二、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提出1.背景客观上: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主观上: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马上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立制造和平的国际环境。2.内容: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初次提出;1954年,在中印、中缅结合声明中一致确认。其内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好)、互不进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创始中国外交新场面奠定了根底;成为处理国与国间咨询题的根本准那么。三、走向国际舞台1.日内瓦会议时间:1954年;瑞士日内瓦。目的:和平处理朝鲜和印度支那咨询题。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意义:完毕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2.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目的:讨论各国共同关怀的国际咨询题和亚非国家开展咨询题。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意义;万隆精神,即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三)参考材料一、概念阐述1.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咨询题的根本准那么的缘故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谈话中初次提出来的,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好、互不进犯、互不干预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个方面的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之因而能够为不同认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开展程度的国家所接受,是由于:第一,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在理论上维护了国际关系的法理根底,在实践中顺应了历史进步潮流;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关于处理国际关系具有特别强的普适性,能够为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接受;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