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篇一:【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65年文学奖得主肖洛霍夫文学奖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因小说《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米哈依尔·肖洛霍夫(M.A.Sholokhov)(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出色代表,也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且至今仍给予特别关注的作家。这不仅仅由于他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静静的顿河》、《新垦地》(旧译《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宝贵的文学遗产,还由于他一生的创作和文学活动与我国文化事业的开展一直存在着或直截了当或间接的联络,并产生了一定妨碍。人物简介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首先留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1928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在《十月》杂志上发表,第二年鲁迅先生便约请贺非翻译,并亲身校订,还撰写了后记。lt;lt;静静的顿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1年《静静的顿河》中译本作为鲁迅编辑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从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每发表一部都特别快介绍到中国来。尤其是《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刚一刊出,当月就译成了中文,而且有两个不同的译本,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难寻之事。他的创作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是贯穿从孕育诞生到解体前不久整个苏维埃时代百年世事的雄伟篇章。他在苏联叙事文学中创始了悲剧史诗的艺术先河。1965年他获得瑞典皇家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个人生平米哈依尔·肖洛霍夫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他的一生中绝米哈依尔·肖洛霍夫大部分时间在那儿度过。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斗争十分剧烈和残酷。青年时代的肖洛霍夫不仅是这场斗争的目睹者而且直截了当参与了红色政权组建时的一些工作,如担任办事员和扫盲老师,参加武装征粮队等。1914年肖洛霍夫先是被送往莫斯科,后来又回到哥萨克村里上学。十三岁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对乌克兰的入侵中断了他的学业。1919年至1922年这段时间里,年轻的肖洛霍夫为红军做过各种工作,其中一项为哪一项在顿河地区征集军粮,大部分哥萨克人却尽力抵抗布尔什维克的“横征暴敛”。1922年,肖洛霍夫去莫斯科,参加了“青年近卫军”,成为年轻的无产阶级作家组织的一员。1922年,肖洛霍夫来到莫斯科,开场从事文学活动,并参加了文学团体“青年近卫军”。1923年,肖洛霍夫与一位哥萨克的女老师玛丽姬·格罗斯拉夫斯卡娅结婚。1923—1924年间在《青年真理报》上登载了他的三篇杂文《考验》、《三人》、《钦差》和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1925年他们回到了顿河地区定居。《静静的顿河》第一部的宏大成功使肖洛霍夫声名鹊起,通过14年的时间终于全部出名于世1926年,他出版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后合为一集),遭到文坛的关注。在集子的20多篇小说中,作家把严峻而复杂的社会斗争浓缩到家庭中间和个人关系之间展开,在哥萨克内部锋利的阶级冲突的背景中展示了触目惊心的悲剧情景和众多的悲剧人物。早期作品特色鲜明,但艺术上还欠成熟。1940年,篇二:《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2000字读《静静的顿河》有感世界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自最下层的咆哮,《静静的顿河》与《战争与和平》相比,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的感受和体验为内容的史诗。它直截了当地剥开每一个英雄外表的粉饰真切的告诉我们,在那些伟人物指点江山时,会有多少悲剧发生,不管是以历史前进为代价,依然只是无谓地牺牲。《静静的顿河》是苏联座机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曾获斯大林奖、诺贝尔文学奖,此书与肖洛霍夫出身与生活亲密相关。出身于哥萨克的他,在俄国革命的暴风雨中诞生,体会过革命省里的欢乐,也对俄国人民和整个人类所经受的苦难忧心不已。他的一生与顿河分不开,从作者的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找到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和异域风情,这部小说中描绘了一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描绘了哥萨克在革命和战争中的剧烈沸腾的生活,他们“脱胎换骨”的苦难,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