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2.电影《武训传》讨论:开始于1951年2月电影《武训传》的上映,毛泽东观看后认为其具有“重大政治问题“,于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将其定性为“狂热的宣传封建文化“,“向资产阶级发动的思想投降“。随后,一场大规模的批判运动展开,对《武训传》的批判运动,开创了以讨论为名,实际以政治批判的方式取代了正常的文艺批判、学术批判,形成了此后一系列思想与政治批判的模式。同时,继续强化了毛泽东的权威地位,损害了党内民主,加深了毛泽东对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偏见,为随后开展的对陶行知的重新批判铺平了道路。3.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4.新民歌运动:1958年“大跃进“期间,人民群众自发地用诗歌的形式歌唱自己的劳动,表达自己的理想,出现了“新民歌“创作的热潮。后来经过有组织的搜集、整理,加以提倡和推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5.“两结合“创作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6.楼梯体诗歌:十七年文学普遍受到苏联文学影响,楼梯体诗歌即是一个例子.楼梯体又称为阶梯式、台阶式诗,因诗行的排列有规律地错落成为阶梯(楼梯、台阶)形而得名.楼梯式的优点是节奏铿锵,有很强的节奏感,可以增强诗句的气势.同时,它又不是一种僵硬的固定格式,在楼梯式的整齐节奏下,诗句却常常使用散文式灵活生动的长句,富有变化,因此楼梯式诗歌结合了格律诗和散体的优点.中国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马雅可夫斯基诗风的影响,又在创作实践中融汇了民族诗歌的艺术传统改造了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式,创造了一种民族化的阶梯式中国新诗.7.天山牧歌:这部诗集包括四个组诗、九首散歌和一首叙事诗。在这部诗集里,最受人称道的是《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两组爱情诗。8.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科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这种鼓动性的诗,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9.诗化散文:杨朔第一个明确提出“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在整体构思上通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散文境界优美,诗意盎然,使描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如《雪浪花》借浪花来表现老泰山的性格和激扬的时代;《海市》借奇异的海上幻景展现今日渔岛生活的兴旺美好;《茶花赋》借绚丽的茶花展现出祖国的欣欣向荣。10.当代散文三大家:秦牧、刘白羽和杨朔。杨朔散文的风格,诗意盎然,意境深邃,清新优美;刘白羽散文的风格,激情澎湃,大气磅礴,雄浑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