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题点精练十三重要词语多重含义理解的关键点论述类文本是以阐明观点道理为主的文体,其观点道理有时浓缩在文中的重要词语中,也就是说通过对该词语含义的理解就可以把握文本的观点道理。因此,江苏卷特别重视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以至于这类试题几乎每年都出现。那么,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点在哪里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患病,乃一种特殊境遇。一个生病的人,无论肉体、意志和灵魂,皆坠入一种孤立、紊乱、虚弱的低迷状态,他对身体失去了昔日那亲密无间的熨帖和温馨的感觉,俨然被异质侵入,肉体被劈作了两瓣——污染的和清洁的,有毒的和安全的,忠实的与背叛的……美国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在《最年轻的科学——观察科学札记》中毫不隐讳地说:他对医生本人不患重症感到“遗憾”。因为如果那样,医生本人就无法体会患者的恶劣处境,无法真切地感受一个人面临生命危难时的悲伤与恐惧,亦无法感同身受地去呵护、体恤对方。读至此,我唏嘘不已。没有比这种“角色亲历”更能对蒙昧的医学现实有帮助了。体会做病人的感觉——这对履行医职乃多么重要的精神启示!它提醒我们,一名优秀的白衣人永远不能绕过患者的痛苦而直接楔入其躯体,他须在对方的感觉里找到自己的感觉,在对方的生命里照见自己的生命,于对方的痛苦中认出自己的那份——尔后,才能以最彻底和刻不容缓的方式祛除这痛苦。托马斯的话给自己的岗位设定了一种积极的难度,一份严厉的心灵纪律,进而从人文的角度更近地帮助医学,提升其关怀质量。它催促白衣人:以生命的名义,以全部的激情、理性和庄严努力工作吧!因为,拯救别人就是拯救自己,病人之现实亦即我们之现实,个体之命运即人类之命运。(节选自王开岭《白衣人:当一个人痛苦地来见你》)1.怎样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角色亲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医生最好能在自己的生病经历中真切体验做病人的感受;医生对患者的痛苦要感同身受,在病人的痛苦中认出自己的那份责任;“角色亲历”是严厉的心灵纪律,体现了高尚的人文情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君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至今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轰轰烈烈故事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所以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