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利弊分析篇一: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利弊分析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利弊分析——《国际金融》课程专业班级:会计12105班学号:201201030517姓名:刘程栋【摘要】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国际外汇储蓄快速增长,出现双顺差甚至三顺差的场面。然而场面的出现,是喜是忧呢?本文就我国双顺差产生的缘故、带来的妨碍以及相应的对策进展分析。【关键词】国际收支经常工程顺差利弊政策性建议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外国或境外地区发生各种贸易经济往来而引起的全部货币收付活动或国际经济贸易。国际收支失衡即不平衡指自主性买卖发生长期大额的顺差或逆差,需要用调理性买卖来弥补。其主要表现在经常工程、资本和金融工程以及净误差与遗漏工程的不平衡。国际收支失衡妨碍着一国的经济运转、资源配置、资金运用乃至经济伙伴国的相关政策。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因而国际收支平衡反映为外汇储藏的大幅增加或减少。一、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经常工程顺差、资本与金融工程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见表)。2000年~2006年,经常工程顺差从205.19亿美元增加到2498.6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工程顺差从19.22亿美元增加到100.36亿美元,国际收支总差额那么从224.41亿美元增加到2599.01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国际收支接着保持“双顺差”格局,总顺差到达2530.22亿美元。其中经常工程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资本和金融工程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平衡开展有着深远的妨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说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但是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转产生不利妨碍,后者已经成为现阶段妨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二、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性的成因1、加工贸易仍将占主导地位。深化分析我国贸易构造能够发觉,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源于加工贸易。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319亿美元,顺差高达1889亿美元,而一般贸易顺差仅831亿美元。由此可见,当前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要素。加工贸易两头在外,不管是通过来料加工依然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中国境内所构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而,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定也越大。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低廉构成了经济的比拟优势,决定了我国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的情况近期不会发生重要改变。2、内需缺乏仍是今后经济运转中的主要矛盾。从我国最终的需求构造看,国内居民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2006年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51.1%,尽管2007年上半年消费增长15.4%,创下近十年的增长新高,但在GDP总比例中并没增加。而我国投资所占GDP比重长期偏高、投资增长率高意味着产出规模不断增大,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那么意味着不断增加的产出不能被国内消费所吸收,因而过剩的供给只能通过出口来出清。此外,我国内需的不振也妨碍进口的增长,2006年进口同比增幅回落高达25.7%。尽管2007年6月1日财政部决定对209项进口商品施行较低的暂定税率鼓舞进口,但6月份进口增速只有14.2%,远低于出口增速。3、产业构造不合理咨询题仍然突出。现阶段我国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反映了经济快速开展与构造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速年均超过9%,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缘故,构造调整步伐经常处于滞后状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内部集约化、高效化趋势不明显,第三产业整体水平落后,十几年不断彷徨在34%左右,这种产业构造情况无法满足多品种、多层次的需要,导致有效总需求缺乏。此外,我国还存在技术创新才能差、产品附加价值少、地区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咨询题,这些都妨碍内部平衡的实现。4、国际产业转移趋势较难逆转。过去几年中全球构造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快,外国资本在华投资迅猛增长,东亚地区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已大量转移到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