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考点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考点五、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考点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考点七、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考点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考点九、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考点十、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对应学生用书第188~196页)哲学的物质概念本考点是高考的低频考点,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呈现。从考查内容看,直接考查自然或社会的物质性的试题均未出现。2013年高考复习中,要结合自然灾害、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等社会热点,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性。1.(2012年浙江文综,27,4分)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A本题考查对自然界的客观性及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具有物质性,科学防灾有利于保护地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①符合题意。地质气候变化是复杂的,但有规律可循,把握规律可以科学防灾减灾,②符合题意。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说法错误。④说法错误。2.(2010年海南单科,18,4分)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A本题考查物质概念。本题较为简单,哲学上“物质”和“事物”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故应选①②,即A项符合题意。哲学的运动概念本考点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但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呈现。从考查内容看,“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比“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出现频率要高。2013年高考复习中,从基础知识角度来说,要重点关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两个考点;从时政热点角度讲,要注意从新能源、我国综合国力等具体事物的变化过程国家政策的调整中把握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同时要留意古诗词、谚语、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相关哲理。1.(2011年江苏单科,26,2分)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解析:A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银幕上的静止是相同画面的运动,体现A项;B、C两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项错误。2.(2011年浙江文综,27,4分)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B本题考查运动的知识。海水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是相对静止状态,但每天新的盐分的注入和跑掉,又体现运动的绝对性,③④正确,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①②不符合题意。3.(2010年江苏单科,27,2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解析:A本题考查运动与物质的关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