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篇一:沈国全:《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课堂实录《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课堂实录教材:沪教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试用本)》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时间:2011.1.5地点:嘉定二中高二(2)班课时:一课时(40分钟)执教:沈国全师:上课。学生:起立。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师板书: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师:已布置大家课外看了。有几个问题:你看懂了多少,还有哪些不懂的?生1:了解他身边发生的事情。师:简单说说,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生:开证明书的事。师:一件小事,是吧?生2:读懂的是蔡先生的教学方法,风趣、幽默。师:还有哪些不懂的呢?生:“三不主义”。师:这里介绍一个:不做官。还有:不纳妾、不打麻将。生3:蔡先生是很伟大的教育家。师:包括哪些方面?生3:春风化雨,兼容并包。师:还有哪些不懂的?生: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背景不太清楚。师:这个书上有介绍,第10段,老北大是什么?官僚养成所,培养做官的地方。详细的了解还有待课外查找资料。师:大家都看了。文章比较长,这么读呢比较困难。标一下段落,多少段?24段。这么长的文章,要从结构入手,这是读书的方法。请大家看一看,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俗一点说,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刚才3个同学,对文章都有所了解,如果想对文章有整体把握,要从结构入手。生4:第1段,总起;第2-22段,是分说;第23-24段是第三部分。总分总,中间部分又分为两层,2-9是第一层,10-22是第二层。师:你怎么知道正好切在22段。生4:正好能够回收第2-22段,照应标题,“我所认识”。(师:还有什么你看这一段最后一句是什么?)他是中国现代的大教育家。(师:跟前面哪句话是一样的?几乎一样。)第一句话。师:写文章特别是散文,特别像散步,你晚上出去散步,你总要回家,兜回来。虽然在路上要过一条小桥,甚至一条河,甚至什么什么,但是总归要兜回来。“他是中国现代的大教育家”,兜了这么一圈子,又回来。读文章要注意作者兜回来的地方,起承转合,是吧请(生4)你上黑板把“春风化雨”、“兼容并包”写一下。其他同学考虑一下,她这么划分段落你同意吗?交流一下,思考:你同意她这样划分吗?包括细部,中间部分她分成两层,2-9是春风化雨,10-22是兼容并包。(生4板书,其他同学窃窃私语,小声讨论)师:我注意到有的同学在说,有的同学没有说。没有说,我特别能理解,你一旦思考这个问题,你就会遇到很多麻烦。因为你粗略一看,好像是对的,再一看,又好像是不对的,再一看,又好像是对的。生5:我同意她。师:有没有不同意的?刚才她这么划分?“没有”?“没有”没问题。等一会我们再深入地研究下去,她到底有没有道理,包括整体的总分总也好,深层次的结构也好。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讨论清楚这两个问题(指“春风化雨、兼容并包”),这是文章的主干。他是个教育家:春风化雨、兼容并包。“春风化雨”是什么意思?注解是怎么说的?“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PPT显示:师:我读了这个注解不太满意,于是老师就查找了资料。这样的:典出《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化”,雨能生长万物,滋润;“时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下面两句呢?(师生齐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是这样一种“化”,是一种影响,一种感染,但是它促进了变化,无论是学术,还是精神境界,都促进了变化,有所生长。“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春风化雨”,这个成语其实是“春风雨化之”,春天的风,春天的雨,化之。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生6:温暖。师:温和,和煦,是吧?我们现在已经稍微可以懂一点冯先生的“春风化雨”是什么样?我们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蔡先生的“春风感、春雨感”的?这个“化”,我们容易理解一些,书上有些议论性语言,作者写了自己是如何提升的。这“春风”表现在什么地方?这叫细看。读书要推敲,这“春风化雨”是怎样的境界?生7:第2段。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形象。师:是“气象”不是“形象”。你知道什么是“气象”吗?(生7:注解有,情况,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