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数控机床概述1.1数控机床的加工原理及组成1.1.1数控机床的产生1、产生原因·机械产品日趋精密、复杂,改型也日益频繁,对机床的性能、精度、自动化程度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机械制造工业中,单件、小批量生产的零件约占机械加工总量的70%~80%。为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特别是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的零件的自动化生产,迫切需要一种灵活的、通用的、能够适于产品频繁变化的“柔性”自动化机床。2、产生过程·1947年美国帕森斯公司(Parsons)首先提出利用脉冲信号控制机床运动的的概念·1949年美国空军资助,帕森斯公司(Parsons)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开始研制。·1952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以数字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控制(numericalcontrol,简称NC)3坐标直线插补铣床,从而使机械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1.2计算机数控的概念与发展1.计算机数控的概念(1)数控的概念GB8129—1997中对NC的定义为:用数值数据的控制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引入数值数据,从而对某一生产过程实现自动控制。(2)数控机床(NCmachinetools)若机床的操作命令以数值数据的地式描述,工作还在改照规定的程序自动地进行,则这种机床称为数控机床。(3)数控系统数控系统是指计算机数字控制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进给驱动与主轴驱动装置等相关设备的总称。为区别起见将其中的计算机数字控制装置称为数控装置。2.计算机数控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电子管(1952年)晶体管(1959年)、小规模集成电路(1965年)、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小型计算机(1970年)和微处理机或微型计算机(1974年)等五代数控系统。前三代属于采用专用控制计算机的硬接线(硬件)数控装置,一般称为NC数控装置。第四代数控系统出现了采用小型计算机代替专用硬件控制计算机,这种数控系统称为计算机数控系统(omputerizednumricalcontrol,即CNC)。自1974年开始,以微处理机为核心的数控装置(microcomcuperizednumericalcontrol即MNC)得到迅速发展。我国从1958年开始研制数控机床,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入实用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外著名数控系统和伺服系统制造商的技术,使我国数控系统在性能、可靠性等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六五”、“七五”、“八五”及“九五”科技攻关,我国已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已有数控系统(含主轴与进给驱动单元)生产企业五十多家,数控机床生产企业百余家。1.1.3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的工作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实现:(1)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图样与工艺方案,用规定的代码和程序格式编写程序。(2)所编程序指令输入机床数控装置中。(3)数控装置对程序(代码)进行翻译、运算之后,向机床各个坐标的伺服驱动机构和辅助控制装置发出信号,驱动机床的各运动部件,并控制所需要的辅助运动。(4)在机床上加工出合格的零件。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如图1.1.2所示,下面对其各组成部分加以介绍。1.输入装置数控加工程序可通过键盘,用手工方式直接输入数控系统。还可由编程计算机用RS232C或采用网络通信方式传送到数控系统中。零件加工程序输入过程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边读入边加工,另一种是一次将零件加工程序全部读入数控装置内部的存储器,加工时再从存储器中逐段调出进行加工。2.数控装置数控装置是数控机床的中枢。数控装置从内部存储器中取出或接受输入装置送来的一段或几段数控加工程序,经过数控装置它的逻辑电路或系统软件进行编译、运算和逻辑处理后,输出各种控制信息和指令,控制机床各部分的工作,使其进行规定的有序运动和动作。零件的轮廓图形往往由直线、圆弧或其他非圆弧曲线组成,刀具在加工过程中必须按零件形状和尺寸的要求进行运动,即按图形轨迹移动。但输入的零件加工程序只能是各线段轨迹的起点和终点坐标值等数据,不能满足要求。因此要进行轨迹插补,也就是在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坐标值之间进行“数据点的密化”,求出一系列中间点的坐标值,并向相应坐标输出脉冲信号,控制各坐标轴(即进给运动各执行部件)的进给速度、进给方向和进给位移量等。3.驱动装置和检测装置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