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闭幕【背景材料】历时三天、开展了40多场分论坛和相关活动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于2013年7月12日在贵阳顺利闭幕。本届年会以“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架构和路径选择”为主题,并发布了2014年年会《贵阳共识》。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希姆•施泰纳发来视频讲话。英国前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省政协主席王富玉,省委副书记李军等出席闭幕式。本次年会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现代治理、全球治理,人文历史教育等不同视角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取得了许多开创性、前瞻性、引领性的成果。本届年会把讨论的议题设置得更加高端、更具有全球视野,重点关注了全球人口增长,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资源消费、环境压力的问题,并在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上达成了共识。参加闭幕式的还有:中央国家机关、有关国际机构和组织、联合国有关机构、兄弟省(区、市)负责人,国内外部分城市负责人和知名专家、企业家、大学校长和媒体负责人。【理论分析】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1.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论坛主张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坚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平衡,坚持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的平衡,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美丽家园。这些都要求我们保护环境,绿色消费。2.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企业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践行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发展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论坛以“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架构和路径选择”为主题,顺应了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1.我国的国家性质。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施绿色消费,形成新的节能生活方式。这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2.我国政府的职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国内惟一专注于生态文明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推动人类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我国政府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3.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大会发布《贵阳共识》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也孕育着世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此,世界各国应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造福世界人民。4.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国际潮。会议呼吁各方秉持平等、互助、合作、共赢的宗旨,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引领绿色产业、绿色城市和绿色消费的发展。这符合当代世界的主题。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生态文明不只是简单的社会低碳、环保倡导,同时还是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一活动,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能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道德素质。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注意联系的条件性,创造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条件。贵阳国际论坛已经成为政府、企业、专家、学者等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索和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国界合作的重要桥梁。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可以实现和谐共赢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建设生态文明要抓住绿色发展和转型的机遇,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体现了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