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风俗冬至吃什么篇一:老苏州十二月吃法老苏州十二月吃法一月:腊八粥、桂花糖年糕【腊八粥的传说】非常久往常,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来了个和尚阿二,在寺院当伙头僧,平时掉地上的粮食他都会烘烘烤烤放进乾坤袋。有年十二月初八,管钱粮的和尚不在,阿二把积累了三年的食物倒入锅内烧成粥。为了纪念节俭节约的精神,每年阴历十二月初八都要烧这种粥。这种粥后来连老百姓也烧来吃了,名腊八粥。【年糕的传说】相传年糕是从苏州传开的。春秋战国时期,苏州是吴国的国都,越王勾践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因此在相门外掘地取粮,发觉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阖闾大城”时叮嘱的,这些糯粉救了全城百姓。苏州人民为了铭刻伍子胥的功迹,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以此来纪念他。以后,这种风俗流传下来,直至今天。二月:青团子、撑腰糕【青团子的传说】大禹用疏导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制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的爱戴。人们祭大禹都做精巧的供品,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苏州人麦叶汁水和糯米粉做成了青团子,将青团子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士不忘大禹治水之恩。久而久之,相沿成风俗。【撑腰糕的传说】农历二月初二吃“撑腰糕”,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说武那么天当女皇帝,触怒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因此命太白金星传四海龙王,命令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以示惩处。天下久旱,百姓苦不堪言,掌管天河的玉龙动了恻隐之心向人间喷雨。玉皇大帝大怒,将玉龙压在山下。人们为了报答玉龙的救命之恩,挽救玉龙,怕它被压坏,做了一块非常大的糯米糕撑在玉龙的腰下。玉龙获救返回天庭后,为了感激人们,将撑腰糕分给大家吃。人们吃了撑腰糕后,力大无比,能够承受最忙的农活。三月:酒酿饼、酱汁肉、春卷、螺蛳、腌笃鲜、金花菜、碧螺春【酒酿饼的传说】传说是元朝末年开场的。当时苏州有一张士诚(1321年---1367年),由于误伤人命,他带了老母逃命,当时正逢寒食节,又无处能够乞讨,几天没有进食了。他的老母饿得晕了过去,张士诚见就要被饿死而泣不成声。一位老伯见张士诚非常孝敬母子十分悲伤,用家中仅有的几个酒糟做了饼给了他,张士诚的娘终于得救了。几年后,张士诚在苏造反称王,想起当时的救命恩人,为了不不记得此事,张士诚下令寒食节吃酒糟饼,名叫“救娘饼”。后来张士诚又被朱元璋活捉,在押往应天府的路上自尽。当时没有人再敢叫那饼为“救娘饼”,但是苏州人对张士诚依然非常有感情,悄悄把“救娘饼”改叫“酒酿饼”。至今苏州人春天还有吃“酒酿饼“的风俗。四月:马兰头、荸荠、青梅、菜花甲鱼、早春鹅、长江刀鱼【关于马兰头】说法非常有意思。听说马兰头长在路上,清香扑鼻。古人出行骑马,马儿被其吸引,大快朵颐,滞足不前,“马拦头”的说法便由此产生。五月:松花团子和乌米团子、莼菜、神仙糕、枇杷、苋菜、蚕豆、蒜苗、咸鸭蛋【东山枇杷】吴县栽种枇杷见诸记载,《吴县志》载十世纪中期,枇杷是在太湖洞庭地区栽植。明代王世懋《学圃杂疏》记有“枇杷出东洞庭者大”。篇二:冬至各地风俗冬至各地风俗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如此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长沙人冬至做“猫乳”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由于冬至曾为农事节气之首,有其特别内涵,史称冬至为“亚岁”,长沙俗谓“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旧有全家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