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模式【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试图纠正公共福利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弊病。文章认为,当前中国进入了一个探索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模式的新阶段,在具体单项福利改革的同时,还需要一套清晰的福利社会重建战略指导。底线公平是中国特色福利社会重建的理论指导,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底线公平福利模式的实践形态,要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成中国特色的福利模式。【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福利社会一、中国进入了探索福利模式的新阶段1949年建国后,中国迅速建立了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形成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福利供给模式。特别在城市,单位职工的住宅、医疗、子女教育等等都是由国家免费提供,并由单位按照统一的原则代理国家进行分配和控制。这种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随之而来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些负面体验导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对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改革的布局是渐进的、多阶段的、多元的和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引进市场和商品因素,减少国家对消费资料的占有水平和供应范围,增加公民对消费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市场购买(王宁,2001:286)。公共福利的私有化和市场化弱化了政府对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公民在公共产品摄取上的公平与公正,很快导致了公众的许多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上学难、上学贵”,“就医难、就医贵”,“住房难、住房贵”,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新三座大山”。公共产品的严重短缺日益导致政府政治合法性危机,于是,国家政策在“理性化考虑”(政策效率)与“合法性考虑”(政策价值)之间再次摇向后者(王宁,2007)。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2页共9页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页提出,我国公共政策的范式逐渐从经济政策向社会政策转变。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已经成为我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医改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但是,在这些具体的单项福利改革的背后,还需要一套清晰的福利社会重建战略指导。要以福利社会的重建为契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模式,使福利社会和民主政治及市场经济一起,共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岳经纶,2008)。二、福利模式选择的理论背景丹麦学者艾斯平-安德森在其1990年出版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首次使用了“福利体制”或称“福利模式”概念,从此,关于福利模式的研究成为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专有术语,成为研究福利国家和福利制度比较的一个主要概念和工具。不过,对福利制度模式的分类研究最早却可以追溯到1944年缪尔达尔(Myrdal)的一本重要的著作(郑秉文,2005)。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福利模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威伦斯基(H.Wilensky)和勒博克斯(E.Lebeaux)于1958年在其出版的《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社会福利两分法:即补缺型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社会福利。补缺型社会福利也称为剩余型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机制瘫痪时,国家为社会无法自助者提供暂时性和救济性的救助。补缺型社会福利能够起到支持和防止意外的作用,政府扮演的角色是边缘性的。制度型社会福利是指为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是一种制度化的常态性社会制度,与剩余型社会福利相比,是社会制度结构中常规化、永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全体公民,从而实现了由选择性福利到普遍性社会福利的转变,但也存在由于社会福利支出较高产生福利依赖等一系列弊病。而蒂特马斯(Titmuss)在1974年出版的《社会政策》一书中将福利模式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补救型”福利模式,代表国家是美国;第二种是“工业成就型”福利模式,代表国家是德国;第三种是“制度再分配型”模式,代表国家是坦桑尼亚。在蒂特马斯之后,很多学者都对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福利模式进行了划分。如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