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PC、生物链……很多广告人、尤其是广告创意人,都知道苹果电脑就是比PC机好;苹果比PC操作简便、界面更友好;苹果就是比PC贵,而且比PC更人性化;一个儿童可以在5分钟内学会苹果的基本操作,但可能5天都学不会PC等等诸多好处,可以说,凡是用过苹果的人,几乎绝大部分都说苹果比PC好。不得不承认,在操作简易程度和稳定性方面,苹果是比PC略胜一筹。但是,为什么苹果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及PC的零头呢?难道是绝大部分消费者都不懂苹果的好处?这就引出了一个业内常提及的市场营销生物链的概念。如同自然界,市场与营销也存在一个生物链的问题。一个企业、一个产品均处于一个市场营销生物链中。属于社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作为企业,有上游企业(如原料和半成品供应商),有下游企业(如服务商、分销商或者零售商);作为产品,有上游产品(如基础设施、能源、CPU),有下游产品(如软件、电脑整机服务),当一个产品出现生物链断层时,这个产品就先天不足,失败是必然的。苹果电脑在技术上,无疑比PC要领先,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就是苹果电脑,90年代初以前,绝大部分软件是运行在苹果的平台上的,连PC的平台WINDOWS3.1都涉嫌抄袭苹果的开发思路,在此之前,PC是没有鼠标的,只能通过敲键盘操作电脑。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尤其随着WINDOWS95的成熟,彻底打破了苹果与PC的市场格局。96年,《中国青年报》一篇《当苹果掉下来的时候》,宣告苹果告败与萎缩。此后,苹果节节败退,直到今日,苹果彻底退出主流办公电脑和大众家庭电脑市场,只能集中精力死守最后的桌面出版等专业领域。如此优秀的产品,如此杰出的技术,为什么在市场站不稳?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生物链断了,缺乏上游硬件厂商和下游软件商的大力支持。作为大量的家用电脑消费者,他们选择PC,理由很简单:(1)PC质量的技术基本上能满足办公和家庭用途,而且价格比苹果便宜几倍;(2)PC有大量的软件可以选择,市面上近99%的软件都能运行在PC上;但是苹果呢?除了几个专业图行处理软件与设计软件能运行在苹果平台上外,具备娱乐和教育功能的软件少得可怜。(3)苹果能做的事情,PC也能做到,而且在某些方面并不比苹果差多少。就拿专业领域的设计和图形处理软件来说,基本上都有MAC和PC版本。不仅是家庭消费,就算相当部分广告公司,照样采用PC做设计,而且处于下游企业的“出片公司”,照样支持。(4)除了专业设计人员外,办公室人员都用的是PC,那么,考虑到兼容性,为了方便家里的电脑与办公室电脑相互交流文件,家庭电脑必然选择PC。(5)电脑城的硬件(各类版、卡)花样又多,竞争又激烈,价格又便宜,电脑出毛病维修特方便,坏什么就换什么,有兴趣还可自己组装电脑,体验DRY族的乐趣和满足。而MAC的软硬件,整个电脑城找不到个影子,电脑坏了只能找苹果专卖店,人家说要多少钱就得给多少钱,没有选择的余地。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上理由已经决定了苹果市场生物链的不健康,导致市场萎缩。市场萎缩,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成本必然高居不下,成本高居不下,又不能砸锅卖铁和PC拼价格,所以,苹果的价格自然就出奇地贵。如此高的价格,必然会失去办公和家庭市场。所以,苹果价格贵,而且贵得他们自己都很无奈。其实苹果何尝不愿意象PC一样,通过市场规模降低价格。同类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圈内人比较熟悉的SONY公司BETA制式录象机(带),从质量来说,VICHESS制式家庭录象(机)带是无法与之相比的,然而,除了死守影视设计后期制作等专业领域,就是无法得到大众家庭市场。为什么?还是生物链的问题,没有下游产品配套。当年SONY在美国市场推出BETA录象带时,消费者为此惊叹,原来电视可以有这么清晰的画面,几乎没什么雪花点呐,可摆在商场,消费者看的多,买的却少。当时松下和JVC结成战略联盟,也在推广另一种完全不同的VICHESS制式录象机(带),抢夺家庭市场。但是,比起SONY公司BETA制式,战略联盟论质量,论技术,都没什么值得提的,如何才能使之普及到庞大的家庭市场呢?如何才能让消费者购买呢?松下和JVC的市场研究企划人员开始走访消费者,发现事实上,并不是录象机没有市场需求,而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