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主要施工方法二、拟投入的主要物资计划三、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修四、劳动力安排计划五、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六、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七、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八、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九、施工总进度表或施工网络图十、确保报价完成工程建设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十一、施工总平面图一、主要施工方法1.1施工测量1.1.1测量依据1.1.1.1本工程的规划定位总平面图和施工图;1.1.1.2建设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点(基准点);1.1.1.3《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1.1.2定位放线:定位应以其平面布置形式和占地面积大小不同而异,当以场区控制网定位时,应选择精度较高的点位和方向为依据,以建筑红线桩定位,应选择与主要道路中心线平行的建筑红线为依据,并应以较长的已知边测设较短的边。定位的方法,在控制网上测定建筑物轴线控制桩。定位的方法应以建筑物的形状不同而异,矩形建筑物宜用直角坐标法定位;任意形状建筑物宜用极坐标法定位;当量距有困难时,宜选用角度交会法定位。建筑物的定位放线是确定建筑物平面位置和开挖基础的关键环节。施测中必须保证精度,杜绝错误,认真熟悉建筑图和结构图。根据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考虑定位桩的长期稳定的保留,测设十字形主轴线,作为定位放线的依据。1.1.3沉降观测本工程在每一施工阶段及使用过程中均应对建筑物做沉降观测记录,竣工验收后,观测一次,以后每半年观测一次,直到下沉稳定为止。观测中保证:“三定(定人、定仪,定时)”。同时确保每次观测前对使用仪器进行检核,以免影响观测结果。各观测日期、数据均记录完整,并绘成图表存档,观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通知设计单位。观测的对照点不得少于两个,并采用闭合法,测量精度采用二级水准。对观测点要严加保护,不得损坏。观测点布置、做法按照相应规范要求进行埋设。测量精度采用二级水准,仪器使用DS1水准仪,观测方法采用一等水准测量。1.1.4垂直度的控制吊线坠法采用较重的特制线坠悬吊,以确定的轴线交点为准,直接向各施工层悬吊引测轴线。线坠的几何形体要规正,重量要适当(1~3kg)。吊线用编织的和没有扭曲的细钢丝。悬吊时要上端固定牢固,线中间没有障碍,尤其是没有侧向抗力。线下端(或线坠尖)的投测人,视线要垂直结构面,当线左、线右投测小于3~4mm时,取其平均位置,两次平均位置之差小于2~3mm时,再取平均位置,作为投测结果。投测中要防风吹和震动,尤其是侧向风吹。在逐层引测中,要用更大的线坠(如5kg)每隔3~5层,由下面直接向上放一次通线,以作校测。1.1.5结构施工测量一般民用建筑物±0.000标高以上的结构施工测量工作主要包括:首层轴线放线与抄平,施工层主轴线的竖向投测、施工层标高的竖向传递等。首层放线验收后,应将控制轴线引测(弹出)在外墙立面上,作为各施工层主轴线竖向投测的依据。若视线不够开阔,不便架设经纬仪时,应改用激光铅直仪通过预留孔洞向上投测。这时的控制网由外控转为内控,其图形应平行于外廓轴线。标高的竖向传递,可用钢尺以首层±0.000线为基准向上竖直量取。当传递高度超过钢尺整尺长时,应另设一道标高起始线。为了便于校核,每栋建筑物应由3处分别向上传递标高。1.1.6轴线的垂直传递采用内控法和外控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首层的适当位置留设控制点,采用预埋铁板的方法,控制点固定。在施工上部结构层时,在控制点的施工层的相应位置留设孔洞,采用铅垂仪将控制点位置投影到各施工层。同时采用激光经纬仪对各控制点的位置进行校核。1.1.7变形观测的基本措施为了保证变形观测成果的精度,除按规定时间一次不漏的进行观测外,在观测中应采取“一稳定、四固定”的基本措施。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变形观测点,其点位要稳定。基准点是变形观测的基本依据,因此设三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并每半年复测一次;变形观测点应设在被观测物上最能反映变形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1.2基础工程施工方法1.2.1基坑、基槽土方开挖挖土前,应预先设置轴线控制桩及水准点桩,并定期进行复核校验,以保证施工中不出差错。土方开挖过程中,根据基坑、基槽深度做成一定的坡度,以利泄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