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8页梅县水车镇小桑村公王崇信调查分析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肖文评小桑自然村位于梅州市东南山区,距市区35公里。全村包括小桑、坑尾、新湖、双湖四个管理区,现有人口5000余人,共一三姓,40多个自然小村,呈带状分布在梅江支流小桑河冲积小平原或山麓上,方圆近30平方公里。这里民俗活动最突出的是公王崇信,俗谓“泮坑公王保外乡,小桑公王保村庄”,在梅县久负盛名。80年代初恢复了曾经中断的公王出巡活动,为我们探讨公王崇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公王崇信在粤东、闽西、等地都相当盛行,是客家地区民俗的重要内容。1995年暑期,在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副所长房学嘉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下,笔者对小桑村做了为期10天的田野调查,采访了近100个村民(详见附表1),获得了近10万字的第一手资料,并在1996年正月初二至初六亲自参加了等公王活动。现将调查内容整理归纳分析如下(所叙内容以民国时期为主)。一、宗姓村落概况小桑公王每年要定期巡视全村各姓40多个祖宗屋,接受所有男性俗民的祭拜。全村各宗姓迁居历史及分布概况如下:何姓调查材料表明,现有小桑各姓中最早定居的是赤土岭何姓,不知从何处迁来。3世开基,己传至32世,相传以前小桑村又叫何半村,何姓占全村户口一半以上。因得罪一从丰顺路过的大官,何姓怕灭族而逃迁今天清远、揭阳、大埔、河源等地,只留下一媳妇带一小儿子寄居娘家本村钟屋,才得以将宗脉留传下来。这一媳妇死后竖的墓碑为“钟声杨何公之墓”,至今仍在小桑顶子岭山上。揭阳、清远等地裔孙在光绪年间曾回来接过宗祠香火。钟姓至今称那个媳妇为何姐婆、何家婆,何姓人称她为祖婆。因为这重关系,钟何两姓不通婚。卜姓4世祖从福建宁化迁松口金盘桥,8世祖迁畲江双罗坑,9世祖迁小桑?上蛇形开基。传说9世祖时36个结拜兄弟林、杨、卜、亦、刁、毛、科7姓造反打江西,用竹杆挑灯笼,晚上看上去象很多人,声势很大。朝廷得知后,派人来查风水,认为没有英才出现,就下令灭族。唯9世祖1人从狗洞爬出逃得性命,到这山坑里隐居。先后娶妻古氏、蓝氏,生应孚、应祖、应宗3子,后发展为3大房,后裔迁居小桑围嘴上、国里、塘背(这3地房屋围在一起,总称大围里)、塘头上、旱塘、彬子岗下、方头嘴、卜屋角及水车龙岗坪、广西容县等地。祖坟名为“九世祖考钦授锦衣卫字铭记号宦祚卜公之墓”,“元勒封九世祖妣卜母古太夫人之墓”。官名纯属虚构,但时间大致可信。卜姓大约元末明初迁第2页共18页第1页共1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8页居?上,现已传至34世,也可映证。分迁各地的卜姓大年三十上午要自带三牲到?上祖屋祭祖后,再回自己小祖堂祭祖。农历八月十五左右祭扫祖坟,还要到梅县下市卜屋、松口卜屋祭祖。黄姓从福建迁小桑田心,以开基祖为1世祖,4世祖十二郎公、十四郎公分迁小桑黄屋排、下井开基,后又有迁黄竹湖开基者,现已传至24世。另外一支从梅县水车大立迁小桑坑尾外坑,6世开基,12世兄弟俩再迁坑内,兄娶本地罗姓女子为妻,发展至中心屋、楼下、石牙下3个支派,现已传至23世。两支互不相属,但联系紧密。林姓从梅县畲江迁小桑伯公岭下、上峰,7世开基,已传27世。迁上峰7世祖有女无子,招钟姓男子为婿,创上峰林屋,下峰林屋。不知何时复姓钟,称上钟屋,下钟屋。但林姓祖牌一直置于祖祠神龛中,与钟姓祖宗同受尊敬。赖姓从丰顺马图迁小桑螺田上,2世开基,6世分迁坪下,7世分迁湖沥,已传至22世。刘姓从兴宁江背刘屋迁居?上,3世开基,创建刘屋村落。8世分迁旱塘塘头上,10世又从塘头上分迁田背山,已传至25世。大年三十上午都集中到?上祭祖,9月20日祭扫祖坟。尝产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有水田100多亩,山地更多。符姓不知从何地迁?上,5世开基创符屋,已传至23世。罗姓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大埔湖寮,再迁三河坝、梅南罗田家、小桑螺田上。打鱼为生,因坑内河里鱼多又大,再迁坑内海背,6世开基。不知哪一代,年三十祭祖时,因下大雨两小房迟到,被海背强房拒之门外不让祭祖,只好另创中心屋和当头屋两祠。大年三十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