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5页第七章对自由贸易的迷信第七章对自由贸易的迷信...1第一节正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迷误...1第二节富国靠保护幼稚产业而兴起...5第三节贸易保护主义下的科技革命...10第四节自由贸易中的失败者...11本书的第一章第二节已经指出了正统经济理论对自由贸易的迷信。正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历来认为自由贸易政策是最好的对外贸易政策,强调它可以达到充分的效率,而且它正是有利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自己。而经济自由主义者们更是从来都把自由贸易最优论当作自己最得力的一个思想武器。这种理论教条已经并且继续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在中国,这一理论教条也在日益得势,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害处越来越大。为了不让这一理论观点造成进一步的危害,本章将从理论和历史实际两方面来破除这种对自由贸易的迷信。第一节正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迷误对贸易政策的讨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历史一样久远,而正统的西方经济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由贸易最优论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在亚当·斯密为正统的经济理论构建最初的理论体系时,他就把对自由贸易最优性质的论证当作整个理论体系的主要部分之一。从那以后,自由贸易最优论在正统经济理论中的统治地位几乎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改变的只是对它进行理论论证的着眼点。亚当·斯密曾经力图依据他的劳动价值论来论证自由贸易政策的最优性质。但是后世的正统国际贸易理论继承的不是他的这种论证方式,而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所开创的思维传统。自李嘉图以来,正统的西方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了三代不同的国际贸易理论(或者说,三第2页共25页第1页共2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5页代不同的理论“模型”)。这三代理论的代表分别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学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和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行业内贸易”模型。人们通常将第三代国际贸易理论称作“新国际贸易理论”,而“行业内贸易”模型则是新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模型,它以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企业说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并且据此说明各国商品的进出口结构如何决定。其实这些新贸易理论,包括“行业内贸易”模型,都不能证明自由贸易政策必定优越。相反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这些新贸易理论来说明非自由贸易的政策有时比自由贸易政策更好。真正论证了自由贸易政策的最优性质的,是正统国际贸易学说中的那两代老的传统理论,也就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正是它们使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陷入迷误。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都假定整个经济是竞争性的。按照正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在竞争条件下,长期均衡时两种产品的相对比价应当等于它们的长期平均成本之比。这是因为竞争条件下产品的长期均衡价格必定等于其长期平均成本,而这又意味着这种价格使同种生产要素在用于生产任何产品时都得到了同样报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各国都实行自由贸易,长期中任何两种产品价格之间的比率在各个国家的市场上都应当相等,因为当一国市场上某两种产品价格之间的比率与另一国不同时将产品从它的相对价格较低的国家贩卖到其相对价格较高的国家就会有利可图。而任何两种产品之间的相对比价在竞争性的经济中总是取决于它们的长期平均成本之比。利用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的相对比价的套利行为将使各种产品之间的相对比价在不同国家趋于一致。从这种套利性的贸易中最终会产生一种国际贸易结构,在这个国际贸易结构下,每个国家向别国出口的产品,都是它在没有对外贸易时相对生产成本低于别国的产品。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都依据对竞争性经济的这种看法来阐发其对外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之间的最主要差别,在于它们以不同的原因来解释不同国家两种产品之间的相对生产成本为什么不一样。比较优势学说把这种差别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技术上的差别,认为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技术水平,因而当它们在没有对外贸易的自给自足条件下生产同样两种产品时,这两种产品生产成本的相对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