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金融的认识误区和策略小微金融的三大认识误区尽管小微企业的营业收入、资产规模、从业人员和应缴税收都存在差异,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其规模上的“劣势”一目了然。值得关注的是,这类为特定目标客户提供特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项目或机构,他们追求自身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也就是说,小微金融机构自身应是有商业可持续性的,只有这样,它才会成为整个大金融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越来越有生命力的一个部分。事实上,一旦企业的营业收入、资产规模受到限质,它的赢利能力、纳税实力也可见一斑。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甚至业界对小微企业的主观判断和潜意识归类。这些判断和对号入座容易使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面临一种认识上的瓶颈,综合各方观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误区之一———小微企业难以赢利,因此小微金融也难以获利。但是,这一认识至少忽视了小微金融所在主体,即小微企业的两大特征。一是企业的发展性,企业生命周期本来就是一个由小到大、循环往复的过程,几乎所有企业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即便是可以从头做大的国有企业,也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超规到合规、从国内到国外的发展历程。这是每一家企业都不能,也是难以跨越的过程。今天的小微企业可能就是明天的跨国企业,微软、宜家、三星等国际知名企业都是如此。二是企业的赢利性,企业的规模往往与其赢利不对等。简单地说,大企业虽然规模大,但可能亏损厉害、赢利能力不强;小微企业可能规模小,但也可能赢利能力卓越,利润率较高。目前,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类小微企业,规模虽小,但几乎垄断了整个细分的行业,堪称“隐形的世界冠军”。一些学者指出:小微金融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小微型企业以及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二是由于客户有特殊性,所以它会有适合这样一些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于是,有人认为小微金融准入门槛较低,什么样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加入进来。然而,他们也忽视了小微金融所在主体,即小微企业的两大特征。一是小微企业正因为其规模较小,多处于企业发展的早期、初期,第1页共4页因此风险较高,可能的贷款坏账要高于大中型企业。二是正因为小微企业的这类特征,因此需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科学的评估,而这种评估的方式方法可能与传统的大中型企业不同。三是正因为存在上述评估分析的差异,因此建立一套独特的、及时的、全面的且成本较低的模块化、流程化评价体系迫在眉睫,成为金融机构风险和信贷评估的一项重要课题。做无论从生态位、组织理论,还是结构金融的观点,小微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服务提供者往往被视为中小金融机构的专利。事实上,中小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确实具有一定优势:一是立足本地,了解实际;二是服务便利,决策灵活;三是熟悉环境,共享信息。可是,大型金融机构难道就不具备这类优势么。依据目前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当地的金融机构也具有上述特征。主要的差异在于:大型金融机构的分支难以拥有决策的独立性、灵活性,需要依靠总部的政策来决定服务的对象和规模等,信息的传递和政策的落地也需要时间。不过,我们注意到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推出了针对性的策略,用以满足小微金融的及时性和灵活性。不仅如此,影响小微金融的宏观政策和举措也不容忽视,小微经济也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走势,20XX年11月,财政部和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在未来3年免征小型微型企业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小微金融的发展对策生态位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并逐渐发展到组织领域。该理论其源于生态学,随后的演进和发展将其不断引入组织领域,在企业定位策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发展战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依据企业生态位理论推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处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中。银行生态位既反映银行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生存位置,也反映银行在该环境中的自然、社会和经济资源等银行生态因子所形成的梯度位置,还反映银行在生存空间中的物质、资金、人力、技术和信息流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