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_历代重要类书?篇一:中国古代主要类书中国古代主要类书二十八种一、类书简介类书是辑录各种书籍中的有关材料,分门别类编排而成的工具书,具有百科全书性质。古代的类书编排方法不非常科学,有用分韵、分字编排的。但是此类书非常有用处,如能够依照所辑数据查找古代社会事务的原委、典章制度的沿革、文字掌故的兴废,或可用于校补古籍。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人编的《皇览》,但早已散逸。以后历代编纂的类书,计有六百多种,大多也已散逸。目前存世者约有二百种左右。按照取材范围,大致能够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门性类书两种。今择其最主要者分别作一简单介绍。二、类书举例及其简介1.综合性类书①《北堂书钞》唐·虞世南编,清·孔广陶再校。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类书,成书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全书共160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等十九部,部下再分类,共852类。类下先摘引词句作标题,标题下引录古籍。本书记载了隋往常的可贵材料,关于研究历史、辑佚和校勘古籍有相当价值。缺点是有的引文未注明出处,文句也不太完好。有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南海孔氏刊印本。②《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好的官修类书,成书于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全书一百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帝王、人、礼、乐、职官、政治、刑法、杂文、战伐、产业、衣冠、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百谷、鸟、兽、鳞介、祥瑞、灾异等45部,部下分目。如“天”部分天、日、月、星、云、风、雪、雨、霁、雷、电、雾、虹等。全书共有七百三十余目。每目之下,先录记事,即摘录经、史、子等书籍中的有关材料;后录有有关诗赋赞表。征引古籍一千四百余种。这些古籍今多散佚,此书可用于辑佚校勘。有汪绍楹校本,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版。③《初学记》唐·徐坚等编。30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帝王等23部。部下分子目,共313个子目。子目下,先为“叙事”,编引有关记述;次为“事对”,选编有关对句。后为诗文。本书尽管卷帙不大,但选材谨严,且皆为隋往常古籍,亦非常有参考价值。有中华书局1962年版本。许逸民编《初学记索引》,可备查。④《白孔六帖》由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与宋·孔传《六帖新书》两书合编而成。两书原各三十卷,合编后析为100卷,并用今名。体例同《北堂书钞》,分1387个门类。一门类前标有“白”的,是白书原文;标有“孔”字的,是孔书原文。每一门类采录古籍中有关史事。成语典故等,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录文非常少注出处。有明刊本。⑤《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时。初名《太平编类》(又名《太平总类》)。全书一千卷,约500万字。共分55部,4558类,按天、地、人、事、物顺序编排。类下编排材料以经、史、子、集为序,均先书出处,再录原文。征引广博,多至1690种,保存了大量古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博物等各方面材料。援用材料比拟完好,可据以考订史事,辑校散佚。但此书校订欠精,颇有讹谬之处。有中华书局1960年版本。钱亚新编《太平御览索引》和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太平御览引得》可备查。⑥《山堂考索》南宋·章如愚编,又名《群书考索》,共四集,212卷,46门。门下分类,类下再分子目。征引丰富,考据亦精,关于南宋往常各类事务,尤其是政治制度,记述较详。有明正德慎独斋刊本。⑦《玉海》南宋·王应麟编。200卷,附《词学指南》四卷。分为天文、地理、帝学、圣文、艺文等21门。门下分类,共二百四十余类。每类之下以事物或图书名字作为标目。记事以年代为序略古详今,并有考异。尽管卷帙浩大,却条理有序。所辑材料,自经、史、子、集至人物传记,无所不包。尤其是宋代掌故,多录自《实录》、《国史》、《日历》诸书,为后世学者所推崇。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⑧《永乐大典》(残本)明·解缙、姚广孝等编。,永乐元年至二年(公元1403年至1404年),编成初稿,名《文献大成》。后经修订,至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