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另一种“德国制造”化工产业上游是炼化产业,下游是药品、电子、通讯等产业,连最风行的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和太阳能光伏板,也少不了染料涂层。换言之,在现代社会,人类根本离不开化工产业。18世纪至今,德国化工事故屡有发生,并对生命和环境造成危害。但这一切并非无法避免,化工与公民、环境之间,绝非是简单的对立关系。德国在公民监督下,通过施行严格的法规、不断丰富技术手段、积极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把化工事故的可能性和危害性降到了最低。从经验到制度从无到有,从积累经验到制定标准,再到一整套环境责任制度,德国的相关制度旨在促进产业与环境间的平衡发展。当越来越多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后,锅炉爆炸成了所有工业企业家的梦魇。直到1865年的曼海姆啤酒厂爆炸,德国工业界对安全生产隐患再也无法容忍。1866年,曼海姆啤酒厂的有识之士创立了一个私人机构——技术调查委员会,对工厂生产安全进行研究,并不断积累技术经验,进而制定安全生产标准。此时,德国保险业也已认识到,如果其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事故预防工作中,就可以让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变得可控,工厂也就可以成为其稳定的客户群。受经济利益驱动,德国在过去百余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产业发展、安全研究及相关保险,逐渐构成了一个体系。然而,早年间,这些只是行业内部的规约,并未上升到法律层面。1930年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和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后,公众开始意识到,化工产业会对公共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随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相继在德国诞生,特别是对有毒化工产品的生产安全,德国提出了严格的审核标准。联邦德国在1974年颁布了《联邦排放控制法案》等相关法律,并在随后不断修改完善。法案对于可能发生事故、造成环境污染及其他灾难的工业装置,在建设、运行方面提出管理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工厂,拟定了不同的管理规范。“该法案促使德国建立了一套环境责任制度。”欧华律师事务所德国合伙人、诉讼和规制部主管吉斯贝尔茨博士说:“事故发生后,企业要在法庭上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安全管理、员工培训与管理以及操作流程,均符合规范要求。”根据德国联邦环保局的解释,该法案最主要的原则是“与时俱进”,即工厂管理者需要使用先进的安全工程设备、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制定事故预防计划。与此同时,以1971年绿色和平组织的成立为代表,环境公民运动得到迅速发展,不断推动规范、标准趋于严格。1976年7月10日,位于意大利塞维索的伊克梅萨化工厂加碱水解反应釜因反应放热失控引发爆炸,生产中产生的剧毒化学品随着爆炸物在空气中飘散,造成严重污染和人畜中毒。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欧洲委员会于1982年出台了《塞维索准则》。1996年,欧洲委员会又出台了更为严格的《塞维索II准则》——在欧洲委员会各成员国,这项准则被上升为法律。今年5月31日,更新后的《塞维索III准则》将以法律形式在德国颁布。相对于美国的环境责任制度,德国的相关制度较为温和,旨在促进产业与环境间的平衡发展。“现在,德国民众主要关注政府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是否进行了有效检查。”吉斯贝尔茨博士说。目前,德国联邦环保局下属的事故报告与评估中心已对德国的化工事故进行了系统整理,每年向公众公布研究报告。为了自己的名誉随着公众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化工企业发现,其名誉状况每况愈下。为了恢复名誉,化工企业建立了比政府法规要求更高的标准体系。每次见到新客户和拜访者时,欧尼佳精细化学公司总裁舒尔茨博士,总要先掏出三张证书: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德国化工学会颁发的“责任关怀”倡议认证及食品与药品监管局的证书。这家曾隶属于德国爱克发集团的化学公司,在两德统一后的私有化改革中,实现了独立。现在,该公司为全球医药、电子、影像等下游产业提供中间品。“有了这些证书,我们才能够购买生产保险和产品保险。如果没有通过认证和购买保险,客户就不敢从我们这里采购产品。”舒尔茨说。20xx年,德国化工产业创造了1840亿欧元的营业收入,其在GDP中的产业占比仅次于汽车和机械工程产业,排名德国第三。由于产业的特殊性,德国82%的化工产品都为中间体,最终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