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处范文之植树节知识讲座材料◎一、植树节简介中国是开展植树节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15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9年又把它改为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由于这一天正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一贯注重和倡导植树造林,定3月12日为植树节表示人民对他的仰慕和思念。1979年2月17日至23日召开的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并依照国务院的提议,决定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要求在这一天开展全民植树活动,广泛发动全社会参加林业建立。◎二、绿色植物对自然界的作用1.推进地球和生物界的开展。地球构成初期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的大气中,也没有游离的氧。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只能从分解过程中获取能量,属化能异养生物。到33亿~35亿年前出现了蓝藻,有了光合色素,才开场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使大气中氧气的浓度逐步增加,并渐渐在高空中构成臭氧层,阻挠了太阳紫外线的直截了当辐射,改变了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在5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仅为如今的10%,这时植物有了更大的开展,以后大气中的氧才逐步增加到现有水平。能够说,没有氧气,就没有繁荣的生物界,也没有人类。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出现,推进了生物界的开展,整个动物界都是直截了当或间接依托植物界才得以生存和开展的。2.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源。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的光能,只有绿色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这些产物如糖类,在植物体内进一步转变为脂质、蛋白质等,通过食物链为人类、动物及各种异养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源。人类日常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主要由绿色植物的遗体经地质变迁构成。3.参与土壤构成,为生物制造栖息场所。地球外表土壤的构成,主要来自植物的参与。细菌和地衣对岩石外表侵蚀,构成了初步风化的成土母质,再经苔藓植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的生长,通过漫长岁月,这些植物以强大的根系(苔藓植物是假根)吸收母质中的有效矿物质,使养分构成有机态,固定在植物体中。植物和其他生物死亡后,尸体经异养微生物分解,部分养料可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构成腐殖质,改善土壤母质理化性质,使土壤变成具有一定构造和肥力的基质,通过长期利用,土壤渐趋成熟。这就为一定的植物和动物品种在其上生存和繁衍制造了条件,构成了一定的生物群落。4.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自然界中有各种物质循环,植物在其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碳的循环。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参与构建植物体,同时成为动物体所需有机物的直截了当或间接的来源;细菌、真菌等分解动植物尸体、排泄物等有机物,又把碳以二氧化碳的方式释放出来;动植物呼吸、物质燃烧、火山迸发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又可供绿色植物利用,构成了自然界中碳的相对平衡。其次是氧的循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所释放的氧,补充了动植物呼吸和物质燃烧时所耗费的氧,保证了自然界中氧的相对平衡。第三是氮的循环。固氮细菌和固氮蓝藻把大气中的游离氮,固定成植物能吸收的氨态氮,或经硝化细菌转化成硝态氮,供植物吸收加工成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植物被动物取食后,植物蛋白等又转化为动物躯体的一部分;动植物死亡后,尸体被细菌、真菌分解,又把氮以氨的方式释放出来;环境中的硝态氮可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构成游离氮或氧化亚氮返回大气中,保持自然界中氮的相对平衡。◎三、绿色植物带给人类的价值1、生态价值:树木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越来越注重植树造林。生态效益是最直截了当的效益,绿色植物对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是绿色植物能大量吸引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一般来说,1公顷树林每天能够吸引1吨二氧化碳,放出0.73吨氧气。特别多树木能吸收对人体有害的毒气,如柳杉可吸引大量二氧化硫,刺槐能吸收部分氟化氢等。城市空气所含的病菌特别多,在有森林的地点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要比喧闹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