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科学三年级上2024-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上《金鱼》备课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如何培育同学观察、记录、描述的能力”为主题展开。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主题,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时选择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本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关注同学已有经验“同学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充分了解同学的已有经验,再针对地进行教学设计。本课在教学之前了解了同学对金鱼的认识以及他们的记录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学设计。(2)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科学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同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同学主动积极的学习。在教学设计时,通过每个活动后生成的这些新问题“我们见过什么样子的金鱼?——金鱼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在游动中鳍的作用?”,激发同学主动参加的积极性。教材分析本课是学校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单元最后一个着重认识小动物,教材安排四次认识小动物的个体,是因为动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才能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又能增强同学对动物的感性经验,丰富同学的直接认识。从本单元涉及的四种动物来说,金鱼是水生动物,代表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一类动物,这有利于扩展同学的视野。本课的重点并不是饲养金鱼,而是通过观察金鱼的外形,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认识到鱼类有着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教材涉及四个活动:观察金鱼的形态结构;观察金鱼的吃食;观察金鱼的呼吸;比较蚂蚁和金鱼的相同和不同。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为了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活动,我对教学活动做了一些删减。本课的重点活动订为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鱼身体的外部形态,知道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其他活动同学可以在课下饲养金鱼的过程中继续观察讨论。学情分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育同学的科学观察能力,通过这一册的教学,要形成同学基本的观察能力。本课是继《植物》单元后《动物》单元的第六课,在前面的活动中,同学已经了解我们要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是指同学用感官去观察事物,观察要有序。本课指导同学按顺序观察金鱼的身体结构,并把观察到的及时记录。本课重点通过观察金鱼,培育同学记录、描述的能力。记录能有力促进同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也使沟通时语言,逻辑更有序。通过对同学的了解,一部分同学能画出金鱼,但是鱼鳞、鱼鳍画得不准确。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画得都不像金鱼。结合同学的不同特点,为了提高同学观察记录的实效,也为同学沟通描述时更清楚,我对记录单进行了改进。为能力强一些的孩子提供的记录单上只有鱼缸,能力弱一些的孩子记录单中我增加了金鱼外轮廓图,这样对于同学来说省去很多时间。记录单后都增加了两个问题“金鱼的身体分部分?金鱼是靠什么运动的?”让同学观察后进行小结和梳理,也为沟通做准备。为了沟通活动中同学能按顺序清楚地描述金鱼的外部结构,引导同学按记录表中的顺序进行描述“通过观察我发觉:金鱼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身上长着什么?我还发觉:金鱼的身体分部分?金鱼是靠什么运动的?”。教学目标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知道鱼的身体的外部形态(身体分为头、躯干、尾3部分)。了解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3、逐步培育同学细致、持续的观察态度;记录与描述的能力。4、培育喜爱小动物的感情以及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鱼的身体的外部形态,知道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二)教学难点通过观察金鱼,利用记录单记录金鱼的外形,培育同学记录、描述的能力。设计思路新课标对观察课的要求是:能认真观察动物的外形,同时能将观察结果和它的习性联系起来。能以一种动物为观察对象,探究它是如何寻找合适的栖息地的。在本科教学设计中,通过每个活动后生成的这些新问题“我们见过什么样子的金鱼?—金鱼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在游动中鳍的作用?”,激发同学主动参加的积极性。通过对记录单的改进,结合同学的不同特点,提高同学观察记录的实效,也为同学沟通描述时更清楚,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