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李家庄团支部经验学到手这个团支部和李家庄相距只有四十里,他们四下李家庄学习经验,前三次虽然也学到了不少经验,但是没有学到李家庄经验中最根本的东西,第四次去学习才把李家庄最根本的经验学到了手。他们有些什么体会呢。请大家看看下面这篇文章。三下李家庄,为什么不跟趟。五井公社朱家坡和李家庄相距四十里,朱家坡团支部一直把李家庄团支部当作自己的学赶对象,十个月内就曾三次到李家庄团支部访问学习。今年八月一日,朱家坡团支书高其峰去参加团地委在李家庄召开的现场会议,又听他们介绍了一整套组织青年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经验。高其峰一回村就组织支部委员和小组长讨论:“为什么一心在学李家庄,一直不跟趟。究竟不跟趟的根子在哪里。”大家都细细地捉摸着,团支委高其礼说:“我体会咱是把毛主席著作只当作一项工作抓了,人家李家庄是摆在第一位,用毛主席思想来统帅一切,所以他们的工作才有大提高,咱就老不跟趟。”大家很同意这个看法,接着就你一言我一语,对照李家庄找开了差距。主要的找了五条:一、李家庄是通过扎根子,照镜子,树样子,启发自觉;咱是召呼进来就学习,没做启发自觉的工作。二、人家按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分别编组;咱除了中心组就是普通组,不分水平高低都在一个普通组里“一锅煮”。三、人家是抓思想,选文章;咱是到了日子就学习。四、人家中心组学的好,用的好,辅导的好;咱中心组只是先学一步,学的不深,用的也不好。五、李家庄经常树活学活用的“旗帜”;咱没发现,没总结。最后团支书高其峰对这次讨论作了总结。他说。“根子的根子是咱支委会没有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因为咱的思想跟不上李家庄,咱对青年的学习就领导的差,组织的不活,青年活学活用也就比人家差了。”第1页共4页矛盾抓住了,怎么下手干。团支部抓住了主要矛盾以后,就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步一步开展了工作。他们先从启发自觉入手,提高青年对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认识。团支部开了青年大会,详细地把尹兴森和尹登森的转变从头到尾说给青年听,并引导青年讨论:“他俩为什么走了下坡路。又为什么走上了革命道。”很自然地把青年的认识归结到:不学毛主席著作,穷人的孩子会忘本;学习毛主席著作才懂得革命。团支部一面介绍李家庄的典型,一面总结了本队七个学用好的典型。有原来参加中心组学习的团支委高其礼,有文化比较低的高常香,有年龄比较小的徐元生等。团支部采取分别座谈的形式,找那些情况相仿、程度相同的青年来听他们谈体会。大家又听又谈,互相启发,效果很好,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觉悟提高了一大步,不少人提出要求参加学习。这时,团支部根据自愿原则,按照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前段学习的情况,改变了组织形式,分别组成了中心组、自学组、普通组和媳妇组,满足了不同情况青年的不同需要。从学习效果上看,由于团支部领导得活、辅导得活,文章虽只学了一两篇,但吃的透,青年中活学活用事例不断涌现。十六岁的小青年高长秋,过去只知道“工分能换饭吃”,现在懂得了劳动不能光为自己饱肚子。队里分配他领着一伙少年割谷子,谷穗儿拾得干干净净的;还利用晌午时间给队里割牛草。青年媳妇孙福兰,听说队里做菸杆子的秫秸不够,主动把攒了几年准备盖房子用的秫秸借了出来。七队青年张世元一心想多为大家做点事,他想到三秋活紧,鞋穿的重,就学着给社员补鞋,办起了一个“义务修鞋铺”,替社员补了七十来双鞋,社员个个伸着大姆指头夸他。在学习活动中,取得了什么经验。朱家坡团支部开展学习李家庄经验的活动已经两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有些什么经验教训。支委会用了两个晚上进行讨论总结,感到有两件事对大家启发最大。一件事是全队三十三名青年媳妇,原来只有两个参加学习,现在都参加了。这里头有什么“秘诀”呢。大家很自然谈到了一个叫宋绍萍的“媳妇”。她是个回乡第2页共4页职工的家属,初中文化水平,有五个孩子,三十二岁了。一九六一年来到山村以后,轻易不出大门,现在成了媳妇学习组的组长,还是辅导员。团支部副书记高常香说:“当时团支部分工我去发动她,我心里就想不大通,没过‘青年杠’的媳妇还有三十一个没学习,怎么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