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行政单位内控对策综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对加强单位经营管理,保护单位财产安全,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等具有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时下,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如雨后春笋,在各大中小企业,不断被建立健全。而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长期以来均以财政、审计等外部监管为主,内控管理尤显乏力。随着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的施行,诸如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报销等,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强化专项资金监管、规范财务核算有了新的突破。但与此同时,一些强有效的监管措施也在行政事业单位悄然撤退,如我县实施的委派会计制度,已开始由专项资金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转向重点工程项目,这势必要求,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内控管理制度。现今行政事业单位尚存财务收支无法有效控制,超预算严重,大量违规违纪事件的暴发等问题,内控管理的乏力可谓一大祸首,内控管理薄弱的原由,主要表现如下:(一)管理层和业务层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领导在思想上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直接限制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业务简单,单位领导就认为没有设立财务内控制度之必要;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因领导重抓业务,轻财务管理,忽略了制度的执行,将内控制度束之高搁,等同虚设。二是部门负责人和业务科室财务意识薄弱,常以手续繁琐,影响了办事效率为由,抵触和拒绝内控制度实施,不配合财务监管,致使内部会计控制无法落到实处。三是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很多干部职工错误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和国库支付监管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单位内部甚至可以不需要财务核算,更别说内控管理了;以上种种思想,直接制约了行政单位内控管理的加强。(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用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一些专项经费的管理制度,仅对其开支范围、第1页共4页标准加以限制,规定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并不能解决单位资金的实质安全性。部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将内部控制面覆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各业务环节,会计内控制度是有了,财务部门也在实施了,但相关的业务部门的内控制约机制则相对缺乏,致使财务部门无法掌握一线业务准确信息,也就无从控制和监管。甚至个别小单位,由于本身业务简单,财务核算也较简单,根本没有内控制度,将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人担任。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薄弱、账目混乱、财产不实和数据失真。(三)财务人员素质不够专业,包括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现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大多数是从其他非会计岗位转岗而来,由于缺乏相应的后期培训,自主学习能力差,加上缺乏学习交流,业务能力不强,造成记帐随意、手续不清、差错频繁以及会计资料严重缺失等问题。同时,由于人员编制之故,会计人员缺乏,一人多岗,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及经办人没有很好的分离,相互之间缺少制约和监督。也有少数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发生少列收入或截留各种现金收入、公款私用、私设小金库等贪污挪用舞弊行为,从而直接影响会计工作质量。(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措施不够有力。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科学,执行预算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近年来,新政策不断推出,工作计划不能及时具体化,致使预算编制内容未能细化。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执行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总体看,单位缺乏全员参与,预算体系不健全,内部没有按组织结构对财政部门预算进行分解细化,没有对各科室人员的责任进行预算约束,例外审批过多,缺乏预算调整和考核机制,其结果往往是总量超预算。(五)财经纪律执行不够严密,监督约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