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处范文之中学“德育导师制”活动试行方案为进一步探究学生思想道德建立的有效机制和施行途径,发动更多的老师直截了当参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立,挖掘学校、社会多种资源对学生进展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标准等方面帮护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开展的需求,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构建“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构成“全员育人”新场面。结合我校实际,就试行“德育导师制”提出施行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立假设干意见》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变教育观念,探究习惯时代和学生开展需求的德育方式。从班主任负责制转变为导师群体负责制,开展以沟通、理解、协助为特征的个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开展。二、德育理念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改变仅仅依托班主任、德育老师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片面认识和现状。“德育导师制”是新情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队伍,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治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开展,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德育导师制”的内涵“德育导师制”旨在发动全体老师依照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素养、道德质量等各方面关怀协助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目的:尊重个性,引导个性;共同进步,共同开展。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口号:科学关爱,引领成长。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方式:用心沟通、以情动情;用身垂范,以行导行;用理疏通,以理服人;用史鞭策,以志励志。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内容:品行塑造,理想引领,人际光滑,学业鼓励,生活点拨,心理疏导。四、“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为保证德育导师制施行工作的正常进展,由校长室、政教处、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团委和学校工会的有关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依托年级组、教研组的协调,落实班主任、任课老师的转化职责,定点到人,经常、及时、细致地开展转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长:廖建涛副组长:彭卫东、廖国怀、肖卫东、肖思文、毛小红、余利辉组员:林建武、周卓鹏、丁树红、屈春江、周永红、廖昆全、冯四新、周扬华、余三刚五、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学校德育导师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指导全校德育导师制工作的施行,制订工作计划;定期召开有关德育工作会议、经历交流会议和德育导师工作研讨活动;及时进展总结,提出改良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导师进展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依照德育导师的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方法,于学期完毕时对各德育导师工作进展考核与评定;通过各种方式对优秀德育导师的先进经历进展表彰、宣传、推行,提升德育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六、德育导师的工作原则德育导师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五个根本原则:1、开展性原则。德育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开展为指向,在全面理解受导学生的根底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的开展目的。2、个性化原则。德育导师要擅长发觉、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开展。3、人本化原则。德育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真诚关爱受导学生,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4、渐进性原则。德育导师要依照受导学生的身心开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根底,按部就班地进展教育,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涵养与学习才能。5、保密性原则。德育导师在施导过程中,要尊重受导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漏、评价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征询题。七、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导师定位:学生的良师益友,倾诉对象,不是训导是引导,不能给受导学生贴标签。导师通过“思想引导、学力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参与治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全面提高素养,为学生开展成为坚强自信的优秀人才奠定根底。导师通过参与治理活动,协助受导学生班级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