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一中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卷上。)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A.提倡一夫一妻B.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C.维护宗法制度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2.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近代西方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A.州-郡-县B.路-州-县C.道-州-县D.省-道-府-县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1920年ll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桑。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B.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7.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的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10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的成熟时期。”这时期,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不包括:A.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B.两次克服党内危机,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C.根据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了国共两党的关系D.根据中国社会性质制定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8.每一时期的流行语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特征。下列语汇与时代搭配错误的是A.“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宗教改革B.“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工业革命C.“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斯大林经济体制D.“人非工具”——启蒙运动9.以调查、访问、回忆等形式为特征的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当前,下列主题最适合我们以口述史方式进行研究的是A.“巴黎公社”的诞生B.“戊戌政变”内幕C.“台儿庄战役”详情D.“辛亥革命”的情景国的民间艺术。观察右边的剪纸作品,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11.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中国或称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国。”你从此材料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A.中国在世界上曾被称为丝国B.古代中国盛产丝和丝织品C.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远销欧洲D.普林尼曾经来过中国12.观察下面历史文物图后,判断下面对这一文物的分析正确的是①为研究汉代丝织工艺提供了实物材料②是汉代东西方丝绸贸易兴盛的历史见证③为研究东西方交通提供了实物材料④是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见证⑤说明了汉代新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⑤D.①③④丝绸之路出土的西汉无极锦“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