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落实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进展情况汇报镇位于县境东南部,素有“南大门“之称,省道云凤二级路横贯其中,镇政府驻街,距县城和XX县区各17公里。辖区总面积258.23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40米,年均气温16.6℃,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境内除汉族外,居住有彝、满、土家、白、傣等11种少数民族。全镇辖20个行政村9705户25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815人,其中农业人口户36488人,非农业人口1327人,少数民族人口13215人,人口密度146人/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6‰;耕地总面积33307亩,其中水田17279亩,旱地16028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91亩;森林总面积14794.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2.43%。镇党委下辖3个农村党总支,35个支部(其中机关企事业党支部9个,建制村农村党支部26个,农村党总支下设支部9个),建有196个党小组。目前有党员1709名,其中女党员476名,占27.9%,少数民族党员678名占39.7%,35岁以下489名,占28.6%;大专以上学历102名,占6%;中专、高中学历242名,占14.2%。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9亿元,财政支出710.7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6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金融存款余额4695万元,贷款余额2147万元。粮食播种面积5.14万亩,实现粮食总产1.18万吨,人均产粮32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00千克;茶园总面积3.2万亩,其中高优茶园面积1.5万亩,实现产值1534万元;种植烤烟3230亩,收购烟叶1万担,实现产值717万元;新植泡核桃5500亩,泡核桃总面积达12万亩,人均拥有3亩,实现产值1256万元;新植桑园1000亩,桑园总面积达3900亩,产鲜茧4.73万公斤,实现产值109万元;出栏大牲畜3061头、生猪6.77万头,实现畜牧产值6088万元。中共市委二届十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决定》,将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到20XX年末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达到7000元左右,比翻一番以上。第1页共5页“十二五“时期,镇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强党建、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深入实施“三化五镇一基地“战略,紧紧围绕“云保线经济走廊带“和“东西山绿色经济带“两大建设主题,突出“水利、交通、招商、新家园“四大工作重点,全面提升“烤烟、核桃、茶叶、畜牧、蚕桑“五大产业体系,强劲推进“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人文化“四大建设进程,实现“抓党建、增投资、强基础、促协调、激活力、快发展“六大目标,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招商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的奋斗目标。为切实实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的目标,我镇统筹安排、精心部署、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一、调结构、提产业、打牢增收基础镇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放在重要位置,深入实施“产业富镇“战略,大力推进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确保粮豆播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1万吨以上,确保粮食安全。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全面提升茶叶、核桃、畜牧、烤烟、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烤烟、蚕桑、红花油茶、林下产品等后续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小区域特色产业。20XX年末,使全镇农民人均经济作物达4亩以上。其中,茶叶面积稳定在3万亩,完成低产茶园改造及幼龄茶园丰培1万亩,有机茶园认证和标准化建设1万亩,茶叶产量达0.25万吨,茶叶农业产值达0.2亿元以上;核桃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0.5万吨,农业产值达1.5亿元以上;肉类总产量达0.2万吨以上,畜牧业产值达1.2亿元以上;烤烟面积达1万亩,产量达0.15万吨,实现农业产值0.25亿元;桑园面积达1万亩,鲜茧产量达800吨,农业产值达0.2亿元以上;新发展2万亩红花油茶基地,小区域特色经济林实现产值0.1亿元。,镇围绕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力争实现一产增加值1.5亿元,增长10%以上的目标。一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抓好良第2页共5页种良法推广,提高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