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迂为直——避角法●以迂为直避角法避角法是用在破斥二难狡辩时的顺驳方法,即避开对方二难推理顶来的两个犄角,重新构造一个与对方构造一样的二难推理,却推出与对方相反的结论,从而把对方顶过来的犄角再顶回去。例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所讲到的“半费之讼”确实是典型的避角法。不过那是以狡辩对狡辩。《郁冈斋笔尘》中还有一那么故事:甲征询乙,“吾予子千金,子敬事我乎?”乙答曰:“吾有千金矣,何为敬事乎?”甲又征询:“吾不予子千金,子敬事我乎?”乙答曰:“子不予我金,我为何敬事乎?”甲又征询“吾与子中分千金,子敬事我乎?”乙答曰:“中分之,那么我与子等耳,何为敬事乎?”这个故事实际上包含着三难推理。我有千金,我用不着敬事你;prarr;s;不给我千金,我为什么敬事你:qrarr;s;咱俩各有五百金,我也不应当敬事你;rrarr;s或者我有千金,或者你不给我千金,或者平分千金;por;qor;r因此,我总是用不着敬事你。s尊敬不尊敬,除了金钱的标准外,还有其他的标准。但在这那么故事中,甲的“敬事”与否却是纯粹以金钱利益为标准,因此乙就按此归谬,重新构造一个以金钱利益为标准的反二难,将对方顶过来的犄角又顶了回去。又据《前汉演义》记载,当项羽击败汉兵,进逼广武,与刘邦夹涧而屯兵之后,为了逼迫刘邦与他决战,便采纳了一个激将的方法:他将刘邦的父亲太公置于俎上,推至涧旁厉声大呼:“汝假设不肯出降,我便烹食汝父。”面对此景,刘邦陷于“二难”:假设出战,那么会全军覆没;假设不出战,那么父亲就要丧命;或者出战,或者不出战;总之,或者全军覆没,或者父亲丧命。这时,张良献了一个计策,叫刘邦也对项羽喊话说:“我与项羽同事义帝,约为兄弟我翁确实是汝翁。必欲烹汝翁,请分我一杯羹。”项羽听了此言,怒不可遏,但因叔父项伯有言,激将之计终于未能得逞。在这里,刘邦确实是运用了避角法,与本人的“二难”相联络,找出对方的“二难”所在,重新构成某种关系,把本人从“二难”中解脱出来,逼对方无法施展其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