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篇一:月到中秋分外明最是人间好时节月到中秋分外明最是人间好时节——中秋节在开封的前世今生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与古城开封有着深沉的历史渊源,正是在北宋时期,中秋节开场作为正式的节日登上历史舞台,并最先在京城东京盛行开来,随后风行全国。那么,中秋节是如何构成的呢?北宋时期东京的中秋节是什么样的?随着社会的开展与进步,中秋节在开封又有什么样变化呢?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市民俗方面的专家、学者。中秋风俗由来已久伴随着丝丝凉意,中秋降临。街头巷尾卖月饼的店铺随处可见,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大小礼盒早已摆上货架,为中秋节增添了一缕喜庆。“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9月17日,民俗学博士、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开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彭恒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秋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农历八月,秋季包括七、八、九月,八月正好位于秋季之中;二是指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过半的时候,故名中秋。早期的中秋主要指的是前一个意思,唐宋以后才逐步构成八月十五中秋节据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日子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又由于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因又有祈求团聚的信仰和相关风俗活动,故亦称“团聚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亮”进展的,因而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中秋节的起源与先秦时期?中秋迎寒?的风俗有关。”说起中秋节的起源,彭恒礼说,“在先秦时期,每当春季或秋季过到一半的时候,人们分别会举行?迎暑气?和?迎寒气?的仪式。”据《周礼·春官·籥师》记载:“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中春,也确实是农历二月十五,古人在这天要敲击土鼓,吹豳诗。豳是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旬邑县境内。豳诗,据东汉郑玄的注释,指的确实是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十一月觱发,十二月栗烈。”讲的是一年中每个月的气候特征和古人的消费生活,也确实是古代的迎气歌。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的时候,人们又唱着迎气歌,敲着土鼓,迎接寒气。这确实是“中春迎暑,中秋迎寒”的古俗,是中秋节最远的源头。汉代,八月仲秋流行祀神和祭祖,是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据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八月,筮择月节后良日,祠岁时常所奉尊神。”筮,确实是卜筮,用蓍草来占卜;月节,指的是白露节气。从这段记载可知,汉代的人会在八月白露节气过后进展占卜,择良日,确实是良辰吉日祭祀神灵。祭祀的神灵都是人们平时经常所祀之神,自然也包括月神,而且时间选择在白露节气之后,与八月十五中秋节日期上特别接近。汉代人对八月的这次祭祀活动特别注重,通常提早七天开场预备。一家老小要聚齐,斋戒沐浴,清扫房屋,洗涤祭器,这段时间有严格的禁忌,假如有的人家在办丧事,或者刚生了小孩,那么视为不洁,禁止人们到这些人家里去。汉代八月除了祭神,还要祭祖。据《四民月令》记载:“以祠太社之日,荐黍、豚于祖祢。”祠太社之日,确实是指秋社,古代有春社和秋社,分别在立春和立秋后举行。这些活动要求全家必须参加,这就带来了团聚的含义,而且祭神和祭祖之后,人们会分享美食,这些都成为后世中秋节的重要源头。“除了民间的仪式活动,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源头是关于月神的传说。”彭恒礼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个传说故事《周易》中有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这确实是著名的嫦娥奔月故事。《淮南子》中说月精实为蟾蜍,是后羿妻子嫦娥变的,而且月亮中有桂树。汉刘向《五经通义》中还提到月亮中有玉兔。嫦娥、蟾蜍、桂树、玉兔就成为代表月亮的文化符号,成为中秋节的重要意味。”谈起古代中秋节的主要风俗,彭恒礼说,第一是赏月风俗。中秋赏月,始于魏晋,兴于唐宋。全家老少聚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宴饮。第二是拜月风俗。所谓拜月确实是在月下祭拜月神。据《醉翁谈录》记载,中秋节时,杭州城里的人家不管贫富,家里的女小孩都要拜月,而且穿着上还有一定的讲究——“皆以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