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民间风俗习惯 VIP免费

中国民间风俗习惯 _第1页
1/6
中国民间风俗习惯 _第2页
2/6
中国民间风俗习惯 _第3页
3/6
中国民间风俗习惯篇一:中国民间风俗习惯中国民间风俗习惯中国严重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存着本人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由于按照中国历史上不断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着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听说这确实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纳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富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场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互相咨询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贺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玩耍,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立《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严重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潮,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风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聚”的意味。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外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那么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现在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意味,因而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曲折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确实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听说是为了防止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风俗至今还有。清明扫墓祭祖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转载自百分网,请保存此标记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现在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因而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端午悼念爱国祖先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本人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篇二: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消费,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族:历史上,回...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民间风俗习惯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