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现状与思考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地方性色彩较浓的开放性课程,它应该具有其区域特色和实践价值。课程本身的创造性和实施过程的弹性张度将重建一种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新的课程标准中,综合实践占了比较大的比例(三年级以上每周三节),综合实践课程是合科的、生活的、功能化的课程,它强调对孩子生活的影响,注重能力发展,特别是生活能力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是以问题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它可以发挥出整体效应,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知识向应用、科学向生活转化的中介靠实践。实践就是一种中介物(黑格尔语),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中介物,是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学科内容向生活经验实现转化的中介物。只有向实践汇合,才能够真正实现知识向能力、理论到实际、接受到创造、学习与生活的沟通。综合是指向实践性的,实践的本质也是综合。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实践课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在目前的情况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一、综合实践课受学生青睐从学生的兴趣、态度、意识等方面来看,由于综合实践课一改以往学科课程单一的学习模式,跳跃的进行知识技能的整合,注重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使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融入社会,这对于知识能力尚浅又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机遇和挑战。此外,由于该课程的确能够促使其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对自己参与实践活动的价值有一个自身的评判,学生普遍认为,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实践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有所提高,部分中高年级同学甚至开始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去要求学习了,这便是孩子们态度、意识的一个转变。不过,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老师布置的社会调查、收集提取资料等活动的态度已经越来越积极。但是,同时,还有部分同学仍不愿意参与一些社会调查,不想去翻阅书籍、杂志寻找资料,其根源主要在于我们的主题实践活动还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第1页共4页二、综合实践课在学生中存在着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学习的能力、水平和习惯来看,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上,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年龄和个体上的差异。如中年级同学多以询问和看书的方法来搜集资料,他们整理资料的整体水平偏低。而高年级同学能够结合数学的统计学尝试着用实地考查和统计等多种方法来查找资料,他们有意识的对资料进行筛选,其效果较好。另外,受到家庭的影响,一些同学还学习用上网的方式广泛的搜集资料。这些差异在小组学习中对于孩子们的共同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正是因为有了教师和组内同学的帮助,也造成了少数孩子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一些依赖性,他们不愿意独立进行探索研究,只注重学习的结果,对于知识的直接讲解表示欣然接受。而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的,他们对在寻找答案时能逐渐发现问题感到很有成就感。同时,还有不少学生希望独立研究,这也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三、综合实践课的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其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从学生的心理趋向来看,他们更重视老师给予的评价。同时,同学和家长的评价意见也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在一项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努力探究、找到答案后最希望得到另人的肯定、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提高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可以看出,在这一点上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才显得尤为重要。还有,在大多数孩子眼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是有所收获的,可能是知识能力方面,也可能是情感态度方面,或者是人际交往方面hellip;hellip;这有仅是一种学习体验、一种能力积累、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四、综合实践课的组织、管理还有待于改进目前,综合实践尚未大规模的实施。现在不少学校将综合实践课授课时间的弹性处理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新思路。而受制于课堂教学模式和各方面因素,我们部分教师仍把综合实践课局限在课堂上、校园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更希望得到户外活动的机会,他们渴望老师以调查、访问、参观等形式组织实践活动,所以部分学生反应自己对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