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本文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本文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92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选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46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昏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本文内容:摘要: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92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选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46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昏迷情况及炎性因子水平予以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中风;急性高血压脑出血;补阳还五汤;中西医结合疗法;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类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近些年来,有关文献报道[1]表明,中医疗法可在一定程度提高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为此,本文现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予以探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20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92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选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46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26例、20例,年龄46~81岁,平均(56.4±5.3)岁;观察组中男、女分别为25例、21例,年龄46~80岁,平均(56.1±5.2)岁。利用SPSS22.0软件处理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诊断指南》中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发病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治疗,即吸氧、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神经及心电监护等。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配方:地龙、赤芍、红花、桃仁各10g,川芎、当归各15g,黄芪20g.急性早期加大黄5g,钩藤、天麻各10g;急性高峰期加丹参、茯苓、钩藤、天麻各10g;恢复期加茯苓10g,胆南星15g,丹参20g.用水煎服,1剂/d,分早、中、晚3次服用。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1.4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昏迷情况及炎性因子水平予以统计比较。(1)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予以评定,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2)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估患者昏迷情况,分数在3~15分之间,轻度昏迷为13~14分,中度昏迷为9~12分;重度昏迷为3~8分。(3)炎性因子观察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抗原(Hpa).1.5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可独立生活;有效:患者症状、体征有所减轻,生活基本自理;无效:患者未满足上述标准。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2].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对2组患者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率形式,实施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形式,实施t检验,若结果显示P2结果2.1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分别为91.3%、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2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GCS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NIHSS评分、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3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2组治疗前VEGF、hs-CRP、Hp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hs-CRP、Hp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讨论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在临床治疗中,应以益气活血、化瘀为原则[3].在补阳还五汤中,地龙发挥通络作用;赤芍、红花、桃仁、川芎发挥活血化瘀作用;当归、黄芪发挥补气养血作用,诸药联用,具有活血通络、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