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三资”企业职业卫生现况分析(作者陈小敏)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三资”企业数量的增加和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从业人数相应增多,涉及“三资”企业的新的职业卫生问题也不断产生,为科学评价淮安市“三资”企业职业卫生现况,进行了本次调查。1调查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选择在淮安市工商部门登记在市属“三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1.2调查方法1.2.1调查员培训和质量控制“三资”企业基本情况和职业卫生状况调查采用统一调查表形式,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所有调查数据及资料均经专业人员审查以确保质量。1.2.2生产环境监测及职业健康状况调查生产环境监测按国家有关规范及标准规定进行,以往的生产环境监测工作资料采用调查表调查。职工健康体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人的诊断按照《职业病诊断处理办法》规定进行。1.2.3资料统计所有调查、监测、健康检查数据经审查后输入微机,应用FOXPRO数据库软件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2结果2.1“三资“企业基本情况分析2.1.1基本情况共调查108家“三资”企业,能正常生产的工业企业56家,存在职业危害企业占正常生产企业的46.43%(26家)。“三资”企业性质调查结果见表1。“三资”企业外来资金主要来源于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及美国。存在职业危害的“三资”企业行业分布以纺织7家、化工7家、机械6家占前3位;企业规模超过500人的企业8家,100~500人的企业业11家,小于100人的企业7家。2.1.2工业卫生人员和机构“三资”企业安技劳保部门设置率尚高,但仅有8家企业设有10名兼职工业卫生人员,且绝大多数企业未设置医疗卫生机构。2.2生产环境职业危害和有害因素监测生产环境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噪声、苯、甲苯、二甲苯、汽油、锰、联苯醚、二硫化碳、矽尘、棉尘等。“三资”企业职业危害和有害因素监测调查结果见表2。存在职业危害的26家“三资”企业生产环境中粉尘、毒物、物理因素作业点分别占22.65%(70/309)、19.74%(61/309)、57.61%(178/309)。开展监测工作的“三资”企业16家,厂监测率为61.54%,表明监测工作的开展率仍较低。生产性粉尘浓度最高超标5.7倍、生产性毒物浓度最高超标3.2倍、噪声值最高110dB(A)。表1生产环境职业危害和有害因素监测结果2.3职业危害对职工健康的影响2.3.1职工职业危害接触情况职业危害接触和健康监护调查结果见表2。“三资”企业职工总数11840人,接触各类职业危害因素的职工共计2552人,占职工总数的21.55%;其中:接触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物理因素的职工分别占20.30%、16.77%、62.93%。其中以接触噪声、棉尘、联苯醚、混苯的职工为多。2.3.2职工健康监护工作开展情况“三资”企业开展职业性健康体检的企业仅2家,体检率为1.41%。“三资”企业就业前体检和就业前职业卫生培训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表2职业危害接触和健康监护情况@Y2602.gif2.3.3急性性中毒及职业病发生情况26家有毒有害作业的“三资”企业未发生急、慢性职业中毒,累计尘肺病人3例。我市“三资”企业接触危害职工监护工作未正常开展,从而影响了职业病的检出。2.4工业卫生“三同时”工作开展情况近3a26家“三资”企业仅有3个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工业卫生“三同时”工作,其中竣工验收2个项目、设计审查1个项目。报审项目数远低于实际工程项目数。2.5卫生防护情况仅有部分较大企业有卫生防护设施,由于普遍未进行“三同时”审查,大多卫生防护设施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再加之运行不正常,大多没有明显的防护效果。在个人防护方面,多数企业仅发放普通的手套,纱布口罩,仅有个别企业配备防噪声耳塞。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企业无有效管理制度,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率也很低。3讨论3.1总体评价①本次调查能反映我市“三资”企业职业卫生现状。②通过对淮安市“三资”企业职业卫生状况调查分析,表明在“三资”企业中存在有相当比例的有职业危害企业。③噪声、棉尘、混苯、联苯醚等是主要职业危害。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职工占总职工数的21.55%,其中又以噪声接触人数最多。④生产环境监测工作在规模较大的企业已逐步开展,但仍有近40%的小型企业未重视该项工作。从监测结果看,超标率达...